家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經歷過大浪淘沙的洗禮,依然穩步前行的紅木家具行業因其產品獨特的文化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和投資收藏價值獨占家具行業特殊之地。目前,全國各地已形成了多個紅木家具區域產業集群,紅木家具企業集群化、品類化、品牌化,甚至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提升了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強大的市場競爭離不開品牌的積累,不少紅木家具品牌通過品牌加盟,整合市場資源,注重強調高品位,力推品牌文化,擴大市場影響力,在原來單一品牌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形成品牌合力,樹立了強大的品牌形象。與此同時,紅木家具企業在產品競爭的基礎上融合文化競爭,與整個歐式、板式家具實現品牌對接,紅木家具行業正邁向品牌與文化發展之路。
文化復興、品牌崛起,企業之變促進產業之變。走在競爭機制的市場環境中,紅木家具行業必須練就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在整個家具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真正的強者。
文藝復興
五四運動之后,中華民族文化開始進入一段“深度迷失”時期,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味崇洋,國貨在消費市場中遇冷,中國傳統文化產業也不為消費市場所重視。隨著經濟發展、國力增強,中華民族文化也逐漸開始復蘇,國人的民族情結日益濃烈,中華文化開始加速邁向復興之路。
文化的表現需要載體,比如京劇、唐裝和紅木家具。家具是人們每天接觸和使用最多的東西,是一個家庭氛圍的重要營造者,家具對人的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之重要載體,紅木家具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肩負著復興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然而,時代在發展,中國家庭的生活方式在轉變,家居文化也在改變,帶著濃厚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紅木家具需要從外觀和實用性上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來適應當代中國家居文化。
很長一段時間里,市場上的紅木家具同質化現象嚴重,大部分企業都在做仿古紅木家具,盡管這幾年間各地紅木家具企業數量倍增,但當代紅木家具久久無法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風格,更不用提形成當代紅木家具文化,紅木家具文化的發展因為產業思維的局限而陷入瓶頸。
紅木家具產業是文化產業,紅木家具企業是產業的主角,企業對待紅木家具文化的態度,決定著產業文化的進程和方向。民族文化產業要復蘇,紅木家具文化要傳遞,紅木家具企業們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文化首先應當在紅木家具企業中得到重視和傳遞。設計者、制作者要有文化基礎,把家具設計、產品定位與文化結合起來,把文化創意融入家具制作之中,這樣的家具才會有文化內涵;企業家也要重文化,企業品牌才能有文化內涵。
品牌崛起
目前在紅木家具行業中,品牌企業所占比例依然很低,許多企業有實力、有基礎,也有想做品牌的決心和信心,卻不知道如何著手。但面對經濟形勢的變化,紅木家具企業在家居行業中的抗風險能力還是比較強的。
據調查,近幾年間,從別的家具種類轉做紅木家具的經銷商也越來越多,同時,越來越多的家具賣場開辟了紅木區。這足以證明紅木家具在市場上的強勢實力和巨大的市場空間,也證明了國人對紅木文化的青睞。
雖然抗風險能力強,但紅木家具產業同樣也受到了經濟寒潮的影響,尤其是無品牌的紅木家具小工廠和經銷商。
經銷商模式是紅木家具行業中的最傳統也是最重要的營銷渠道之一,紅木家具行業經銷商隊伍龐大,并在近幾年間增長迅速。迅速增長的經銷商隊伍不斷為行業帶來激情和生機,但同時也使自己在終端市場上的競爭愈加激烈。在這種情況下,紅木家具經銷商們很難再單打獨斗或“獨善其身”,經銷商與紅木家具品牌捆綁得越來越緊密,因此,挑選一個優秀的紅木家具品牌加盟則顯得尤為關鍵。
紅木家具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蘊含了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是“有深度的家具”。同樣的,紅木家具企業正好可以借助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大特色,用文化包裝品牌,做“有深度的品牌”。一個好的品牌,能為經銷商帶來更多的支持,也能成為經銷商在經濟環境惡劣時的巨大靠山。
產業變革
思想有多遠,產業發展就能走多遠。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傳統思維已完全被市場淘汰了,企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困難,而應該將眼光放長遠,積極為未來做準備。俗話說“瑞雪兆豐年”,嚴酷的寒冬凍死最多的是“害蟲”,保護的是“根基”。這兩年經濟環境雖然不好,但給了紅木家具行業和紅木家具企業們一個喘息和自我修正、反思的空隙,也是一個積累、鍛造品牌,豐富品牌文化內涵的好時機。
近幾年間,紅木家具行業中涌現出越來越多優秀的管理模式,60、70 后領導人在豐富經驗的基礎上融合更多現代模式,再加上 80 后管理者的不斷增多,也給行業帶來了更多新鮮而大膽的想法。未來等待著紅木家具整個產業和所有踏實努力的紅木家具企業們的,將會是更大的生機。
市場是產業發展現狀最好的呈現。紅木家具已然成為了中國家具界無可爭議的趨勢,產業崛起并占據中國家具中的主導地位只是時間問題,這個小眾化的行業正在強勢蛻變成為一個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