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市場環境持續低迷、環保壓力居高不退,2016年開年后,各地陶瓷企業也陸陸續續恢復生產,問題也隨之接踵而來;但是由于各產區的產區特色、發展階段不一樣,呈現出的現狀和所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有在環保重壓下前途未卜的產區,也有產區趁勢而起喜迎“開門紅”,還有一些新興產區摩拳擦掌,醞釀著打造新的“瓷都”……
2016年第一季度已經結束,目前各產區的現狀如何?面臨的問題是哪些?將從哪些方面進行提升和調整?針對上述問題,本報記者精心策劃,采訪幾大建陶產區政府及陶瓷協會的主要領導,權威解讀各產區2016年發展現狀及未來規劃。
江西省建陶產業基地管委會書記 胡江峰
全面啟動“1.2.3.5工程”,高安將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建陶產區
2015年,高安市陶瓷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81.45億元,同比增長16.8%,實現利稅26.6億元,同比增長20.3%。其中江西省建筑陶瓷產業基地的主營業收入達165.6億元,稅收15.05億元。根據高安市工信委提供的相關數據來看:高安市近50家陶瓷企業稅收3.5億元,陶瓷企業和相關的包裝、化工以及模具等整個建陶產業鏈(不含物流)稅收超過7億元人民幣。在2015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會上,高安建筑陶瓷以608的品牌強度和39.1億元的品牌價值,列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價值排行榜第34位。
高安產區屬于新興產區,發展速度比較快,除了部分企業缺乏資金積累和管理沉淀,大部分企業的發展勢頭都比較好;雖然有企業會因發展速度過快、或資金和管理上的短板以及企業管理者自身的能力等因素將企業帶進困境。但是,這些問題企業在被收購或重組后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這就證明產區的企業生存能力很強。因此,我們認為,高安產區在堅持渡過2年的困難期后,將成為全國競爭力最強的產區。
2016年,全國多個產區都遇到了庫存爆滿、環保高壓、復產率低等問題,但是高安產區僅有2家企業因為資金緊張無法正常開工,其他企業全部按時復產,大部分企業都能夠全線投產。相比于其他傳統的建陶產區,高安產區的生產線具有比較明顯的硬件優勢,包括節能環保設備、新技術的應用都代表著國內最高水平。未來,這些優勢還會更加凸顯。
如今,高安陶瓷通過自身的努力以及與廣東出口企業的合作走出了國門,政府也在積極探索出口渠道拓寬的路線。高安口岸辦正與中國建材進行戰略合作,借用該公司的辦事處幫助高安陶瓷銷往世界各地。
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戰略來推動高安建陶行業的發展。今年,高安市就陶瓷行業提出了“1.2.3.5工程”,即1個戰略:建陶產業升級戰略;2大平臺:科技創新平臺、打造陶瓷交易平臺;3大提升:陶瓷產業配套功能升級,區域品牌升級,基礎設施升級。
此外,5項實事則包括:一、確保中節能項目全面開工建設,隨著2017年中節能項目建成,我們要把整個建陶基地打造成花園式園區;二、籌辦首屆高安市陶瓷博覽會,擴大產區的區域品牌影響力;三、全面探索“互聯網+”發展模式,除了跟專業的公司探索“陶瓷互聯網+”的營銷發展模式,同時,利用“互聯網+”發展模式,提升整個產區鏈的物流平臺,打造專業的陶瓷物流交易市場,降低物流成本,加大提升零單物流;四、為了園區的發展,我們正在規劃設計800畝科技園,引進科技含量高的企業以及專業的陶瓷設計等相關的企業,打造創新性的科技園;五、全面提升園區的形象,投入1200多萬改造基地內老舊的基礎實施。
同時,高安市政府也積極搭建金融支持平臺,目前銀行對高安陶瓷的放貸額在30~40億元。對一些需要幫扶、融資難的企業,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平臺,提供金融保險一體化。此外,政府也在為企業去庫存尋找出路,例如4月開始會啟動百縣大戰,利用銷售平臺,拓寬銷售渠道。
四川省夾江陶瓷協會常務副會長 劉荒
加強企業整合,未來產區將保持50家企業、100條生產線
回首已經過去的2015年,夾江產區在大規模治理環保的同時,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夾江縣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夾江縣陶瓷產業產值已經突破150億的大關,全年總產量也已突破5.5億立方米,是我國西部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除此之外,2015年夾江產區在新線建設方面的成績也十分的突出,據協會數據統計,全年共有十幾條新線建成投產,分別涵蓋瓷片、全拋釉、外墻、西瓦等產品。
2015年,全國各大產區都頻繁傳出陶瓷企業倒閉的消息,出現倒閉潮的根本原因是產能過剩。尤其是近年來,新興產區不斷興起,新建了一大批大產量陶瓷生產線,從而導致產能嚴重過剩。除此之外,去年大規模的環保整治也是導致出現倒閉潮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入2016年,受到去年低迷的市場形勢影響,今年開年后夾江產區陶瓷生產線的復工時間有所延遲,但是隨著銷售逐漸回暖,產區的生產線也開始不斷恢復生產。往年開年后產區內都會迎來一波銷售熱潮,幫助企業消化去年所積壓的庫存,今年同樣也不例外。截至目前,產區內大部分的陶瓷生產線都已經恢復生產,企業基本上也能夠達到產銷平衡。
今年整個陶瓷行業發展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環保治理與監督仍然是政府狠抓的重點。去年產區內進行了大規模的環保整治,對陶瓷企業在生產過程產生的硫化物、粉塵以及排放的廢水、廢氣進行專項整治,而今年的主要任務是對企業的治理效果進行驗收和環保設備進行監督,同時督促部分沒有進行整治的企業繼續治理。
面對當前日益嚴峻的市場形勢,政府在“十三五陶瓷產業發展規劃”中也指出,對于企業在產品研發創新、區域品牌打造、頁巖開發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的企業給予現金獎勵,與此同時,為了解決企業融資難的難題,政府還將組織搭建銀行與企業的合作平臺,讓企業與銀行進行直接對接。當然政府也是希望銀行能夠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但是由于當前陶瓷行業不景氣,所以銀行會選擇與優質的企業合作。
2016年開年,夾江政府在組織企業探討產區自身發展的整體定位中就曾明確提出產能突破10億平方米的目標。首先要對產區內陶瓷企業進行整合,未來產區內陶瓷企業保持在50家左右,生產線保持在100條左右;其次要著重打造本地品牌,使本地品牌占有率達到80%以上,提升區域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最后要加大頁巖的開發力度,鼓勵企業加大頁巖的研發投入。
河南省內黃縣陶瓷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 董彥偉
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全力打造中原瓷都
內黃縣陶瓷產業園區規劃面積11平方公里,目前入駐陶瓷及其配套企業44家,建成55條生產線,年產量2.8億平方米,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和集散地,也是河南省重點打造的百億級陶瓷產業集群。
受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及房地產市場低迷的影響,近兩年陶瓷行業遭遇“寒冬”,嚴重的產能過剩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陶瓷企業經營風險增加,也加速了行業“洗牌”,2015年出現倒閉潮就是例證。不過危和機都是并存的,洗牌對行業發展不無裨益,從長遠來看,不但能夠推動行業變革,也符合中央“去產能”的精神。
在形勢不利的背景下,今年內黃陶瓷產業仍然實現良好開局。綜合來看,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首先,陶瓷企業開年復產率比較高,并且在復產時間上與往年相差無幾,大都在元宵節前后,并沒有出現其他產區延遲復產的現象,甚至還有部分企業春節也沒有停產。其次,產銷率也比較高,特別是進入3月份以來,陶瓷企業產銷兩旺,產品供不應求,個別企業甚至出現了缺貨的狀態。
再次,陶瓷企業推新品的力度加大,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從原來的拋光磚、瓷片到超平釉、噴墨拋光磚、鏡面磚,產品不斷升級,年后部分企業又推出了金剛釉、大理石、異型磚等新產品,奠定了內黃在北方產區中的引領地位。另外,從銷售區域來看,內黃陶瓷產品銷售除覆蓋全國省區外,還出口到歐美、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不但推動了產業轉型,也在弱市的環境下拓展了新的銷售渠道。
同時,為促進陶瓷產業綠色健康發展,去年內黃累計環保投入1.135億元,主要用于在廠區周圍安裝防塵網、封閉料場、改造脫硫設施、改造廢氣環保設施、安裝在線監測。也實施了天然氣調壓站、污水處理廠、煤氣集中供應站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