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LED照明領域可謂色彩紛呈,包羅萬象:一方面LED照明獲得極大的政策與市場支持,綠色能源更新步伐有如快馬加鞭,發展潛力各方看好;而另一方面由于入行門檻較低,引發大量企業的涌入,以致供過于求,產業鏈各端均呈現“高投入、低毛利”的景象,眾多廠商面臨虧損甚至淘汰,形勢嚴峻。
據了解,2011年LED商業照明快速增長且被廣泛采用,而LED家居照明到2012年開始興起,過去十年,大量資本涌入LED照明行業,整個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0%-30%。而近年,市場增長相對較緩慢,2015年,市場增長率約2%。面對LED照明市場呑吐能力不足,而眾多廠商依然加大生產規模,直接導致產能過剩。為降低企業庫存水位,多數企業采取了壓價的銷售手段,甚至是“自殺式”銷售模式。進而將整個市場引向了一種不健康的發展模式。
2015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重點部署,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改革任務中,中央將“去產能”放在首位。而各地方政府也都紛紛響應中央“去產能”的改革戰略。在近日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去產能”成為關注的焦點,各地紛紛將“去產能”作為今年工作重點,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化解過剩產能的戰役已經打響。
LED產業如何化解產能過剩?
根據2015年部分上市公司的業績報告來看,可謂有喜有憂。喜的是,部分公司盈利大幅上漲,公司發展態勢良好,如三安光電盈利增長5倍;憂的是部分企業業績大面積下滑,出現巨大虧損,前景堪憂。
同樣的市場背景下,兩種結果有著截然反差。被動的價格戰是導致業績下滑的主因之一,但關鍵還是在于不了解市場。是主動求存,還是被動化解,關鍵在于整個產業鏈能否積極面對LED產業產能過剩問題。
那么如何才能化解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呢?筆者整理了如下思路:
首先,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積極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生產能力,由規模擴張向注重質量效益的轉變,從而提高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通用照明已成廝殺最為激烈的“紅海”,然而LED產業的其他領域卻還有待開發和完善。智能照明、可見光通信、LED植物照明、車用照明等細分領域生產力較為分散;“高毛利”利基市場技術有待突破,終端市場也有待開啟。LED產業應該加快結構調整,分流并進,消化過剩產能。同時,對于“只顧生產、不管質量”的家庭作坊式生產單位應嚴格排查,打擊要堅決。
其次,充分發揮規劃、政策、標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嚴格準入條件,加強行業準入管理,健全行業監測體系和產能過剩情況預警制度,加強和完善行業管理。
由于LED行業準入門檻較低,過去幾年,大量資本涌入,以至供過于求、產業鏈各端均呈現毛利率大幅下滑,眾多廠商面臨虧損甚至淘汰。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市場上消失的LED企業達4000家。2016年,LED產業供需關系緩和,產能過?,F象會愈發明顯。整頓行業競爭機制,完善行業標準,關系到未來多數LED企業的生死存亡。同時,應借鑒發達國家做法,盡快建立落后產能退出的補償機制及其實施細則,建立激勵機制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最后,推進產業鏈兼并重組,加速淘汰“劣質”企業進程。
“劣質”企業占用大量的社會資源,卻創造不出相應的社會價值,加速對此類企業的兼并重組可以有效地釋放其占用的社會資源,同時可以最大化地發揮優勢企業的社會價值:讓優勢企業的先進技術、生產力以及管理水平推動整個LED產業的有序發展。同時,有效的兼并重組還可以從源頭上平衡市場的供應需求關系,從而能夠真正讓市場走向引導產業發展方向。
在產能過剩問題逐漸凸顯的行業現實面前,LED企業的發展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市場競爭是殘酷的,LED企業化解產能過剩也需要做足充分的準備,在不斷完善自身的同時,借助外界的有利條件,才能最終走出產能過剩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