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縣在承接產業轉移同時推動轉型升級
陶瓷產業環保先行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藤縣訊 (記者陳貽澤 吳凌平 通訊員黃位源)“按照陶瓷行業評價體系,園區企業綜合評分均在85分以上,屬清潔生產先進企業等級。”梧州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史上最嚴厲的新《環保法》今年落地執行,不少地方的陶瓷企業因不符合環保要求而停產整改,藤縣的陶瓷企業卻能繼續生產,輕松占領市場。1-9月,該縣陶瓷企業實現總產值超53.23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5%,稅收8500萬元,在市場不景氣的環境下實現逆勢增長。
廣西新舵陶瓷有限公司董事楊根銓是位“老陶瓷人”,見證了新舵陶瓷從廣東佛山西移藤縣中和陶瓷產業園轉型升級的發展歷程。楊根銓說,產業的轉移并非只是簡單換一個地方繼續以往的生產,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首先要升級生產設備及生產工藝,“前年,我們投資1500萬元購置了全新的環保裝置。”
為適應當地政府引入產業但絕不希望引進污染的硬性要求,新舵陶瓷開始了邊發展邊技術革新的轉型路子。“目前國內僅有的10條意大利薩克米陶瓷生產線,我們公司就占了3條,比原有生產線節能30%。”楊根銓說,等明年二期自動化生產線投產之后,生產效能和節能環保將有大的飛躍。10月8日,記者在廠房看到楊根銓多次提及的這3條現代化生產線,機器陣列綿延上千米,蔚為壯觀。楊根銓介紹說,國家加大環保力度,各類排放標準越來越嚴格,所以新舵陶瓷不斷尋求技術革新,使粉塵等排放數值符合并遠低于國家標準規定值,3條新生產線的節能減排設計指標更是達到歐洲標準。
已有19家企業進駐、建成投產131條生產線的藤縣中和陶瓷產業園,引進的佛山陶瓷企業在轉移過程中,紛紛升級了環保裝置。走進廣西瑞遠陶瓷公司,生產車間聞不到異味。公司負責人介紹,他們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用于建設廢水沉降池、脫硫除塵噴淋塔等節能環保設施,切實處理好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廢氣和污水等污染物。
藤縣持續加大陶瓷企業的節能、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堅持環保先行,著力打造“清潔生產、節能環保”的綠色陶瓷產業基地。“堅持從源頭上嚴把項目審批關,凡是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標準的一律不得審批。”縣長黃東明說。入園企業也主動革新、改造、提升,向循環經濟、生態產業要效益。2013年底投產的廣西碳歌環保新材料公司,專門“吞食”園區企業廢棄的陶瓷、陶瓷廢渣等固體廢料,生產輕質陶瓷保溫墻板。“現在兩條生產線每月可‘吃掉’750噸廢渣原料,廢品利用比例達到90%,實現了陶瓷生產的循環利用。”公司負責人介紹。縣委書記莫奕堅表示,藤縣要充分發揮該項目的帶動作用,使整個園區形成“原料-產品-廢料-原料-產品”的產業閉環,達到“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