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產業版圖上,近來有兩個傳統行業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一個是讓國內外同行津津樂道的深圳女裝,一個是給人以“廉頗老矣”之感的深圳家具。這兩個傳統行業在同一座城市里同時發芽、生根、開花,卻結出了不同的果實,讓人不得不將它們的發展路徑進行對比。
深圳位于珠三角地帶,與香港毗鄰而居。由于地緣特性,深圳家具和深圳女裝都以“三來一補”、“貼牌加工”起家。當初深圳設立經濟特區后,這座作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城市,讓眾多在國內尋找市場機會的境外企業如獲至寶。隨著香港制造業的大量內遷,深圳服裝業和家具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不過這也僅僅限于加工制造環節。因為香港將其設計、營銷、管理、咨詢、品牌策劃、廣告等配套環節留在了大本營。這一時期的深圳女裝和深圳家具一樣,毫無品牌概念。“卡汶”董事長何淑君就是伴隨著香港制衣業的內遷而來到深圳的。她說,當初特區政府對“三來一補”的企業有免稅等優惠政策。據深圳眾多的女裝品牌回憶,當時深圳的服裝代工企業非常多,為了賺取微薄的利潤,大家不得不接受外商嚴格的挑選。當時外商的手中拿著訂單,同時找好幾家深圳代工企業商談,誰的質量好、速度快、費用低,誰就最有希望拿到訂單。
深圳服裝行業協會一位工作人員回憶:當時加工一件男式襯衫,代工費才6元,除去員工工資、水電費、租金等必要開支,利潤稀薄。他當時就堅信,來料加工只能作為權宜之計。
而這一時期,深圳家具業憑借著考究的做工和新穎的設計迅速得到東南亞地區消費者的認可,產業發展進入“黃金期”,并成為深圳傳統制造業中的“老大”。一些規模企業開始開枝散葉,在國內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深圳家具的影子。
現在看來,“三來一補”企業是20多年前深圳傳統產業的主體,并且形成外銷為主的營銷模式。這種模式適應了當時的傳統產業自由競爭的需要,也確實對處在起步階段的深圳產業起來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經過近30年的發展,深圳女裝業如今已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產業體系和聚集優勢,擁有自有品牌800多個,其中國內知名品牌200多個,產品暢銷國內100多個大中城市,在大城市一類商場的市場占有率高達60%以上,涌現出了“安莉芳”、“馬天奴”、“瑪絲菲爾”、“歐尼邇”、“卡爾丹頓”、“凡思諾”、“歌力思”、“影兒”、“杰西”、“天意”、“閣蘭秀”、“淑女屋”等一大批全國知名品牌。從2001年起,每年一屆的深圳國際服裝展吸引了全球業內人士的眼球,深圳女裝更是為深圳贏得了“時尚之都”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