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懸著的心,硬是被鋸成了兩半。
膠著的2014年,中國建陶產業“前喜后憂”的形勢轉化得相當突然,就像一把利鋸,剛奔出去就被拉了回來。在3.15后,業內大多數企業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長,有些企業甚至增長了50%,更有些企業卯足了勁,準備從規模上再次騰飛。
然而,5.1剛過,停窯、裁員和欠款等就開始成為業內熱論的話題,這在以往是從未有過的事。據全國產能調查數據顯示,至2014年歲末,國內生產線已達到3500多條,總產能140億平方米,而實質產量卻只有100億平方米左右。
顧客去哪兒了?2014年瓷磚總銷量并未減少,但終端建材市場的客流卻越來越少。除了周末和節假日之外的大部分時間,往往是只見店員不見客,渠道碎片化的趨勢把顧客在進入建材市場之前就劫走了。
2014年行業協會改革也是毀譽參半。在去年成立中陶公司之后,中國建陶協會的改革又進了一步。今年又成立了“中國陶瓷產業發展基金會”,為建陶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搭建了一個公益平臺,但是年末的協會換屆選舉卻又十分老套地走了一回過場,讓人感到乏味。看來協會改革之路還很漫長。為了各自利益惡斗十幾年的行業兩大協會,今年終于走到了一起,聯合成立新的展覽公司,并舉辦了首屆陶瓷產品展,目標直指博羅尼亞的CERSAIE展。但要攀越的山還很高,除了毅力之外,還需要心誠。
究其實質,產能與銷量、產品與需求、企業與政府長期得不到匹配,是造成建陶行業當前困境的主要原因。這三種關系之間的“拉鋸戰”一直存在,并在市場需求持續乏力的境況下直抵極限。
先苦后甜為甘,而先甜后苦的2014年卻讓人不是滋味。經過了一番折騰的建陶同仁對即將來臨的2015年的期待肯定是“謹慎不樂觀”的。
新年伊始,史上最長的“休窯期”將會持續兩個月以上。接下來的行業勢態發展,卻不能僅僅停留在年度之內,因為中國建陶行業所面臨的形勢環境已然發生了質的變化。
新環境
在剛結束的北京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作為中國經濟重要板塊之一的建陶產業,在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正步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面臨著“新常態”、“新環境”下一系列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下行,增速趨緩。受全球經濟的影響,自2013年以來,中國經濟已經步入了下行的通道,GDP增速由過去的“七上八下”向6%-7%過渡,未來十到二十年內極有可能會下降至6%,甚至更低。而建陶產業在一路高歌猛進跨越百億產能之后,正面臨著產能過剩的極度挑戰。三十年來行業簡單的產能擴張、轉移發展模式已不適應新的市場環境,行業亟需調整發展路徑和經營模式,適應宏觀經濟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
樓市降溫,陶市冷清。隨著宏觀經濟的放緩,房地產市場首當其沖,由過去的炙手可熱向溫和平緩轉變。自2014年以來,全國各大城市房地產成交量、成交價均無大的增長,反而在部分城市出現了小幅回落,由此導致與之唇齒相依的建陶產業步履艱難。無論是未來中國經濟主推的城鎮化還是新農村建設,都難有機會再現過去十年的奇跡。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高峰已過,建陶產業逐浪的高潮同樣不再,2014年以來隨著樓市的降溫建陶市場出現大面積下滑即是最好的證明。
依法治國,影響陶業。過去,我們也曾講環保治理,但更多時候把它當作發展中必然出現的問題。然而,2014年佛山、肇慶等產區的整治令,使企業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峻的環保危機。過去,我們也曾經重視勞動安全管理,但新環境下對勞動者安全健康的保護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政府的監管嚴了、員工的要求高了、處罰的措施重了,稍有不慎,企業將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過去,我們也曾講守法經營,照章納稅,但多地企業卻享受著人治的土地、稅收等政策紅利,在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企業經營必將更加陽光、透明,依法納稅無疑將增加企業的各項負擔。
政府干預,陶企艱難。時移勢易。曾幾何時,政府部門大力招商引資發展建陶產業,隨著GDP考核指標的退出,地方政府對企業的干預更加明顯,如一些產區“一刀切”地強制推廣天然氣,企業承受不了高成本只能遠走他鄉或退出行業;曾幾何時,腐敗橫行,居民收入兩極分化,各地大建高檔樓堂館所,隨著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眾多工程項目被叫住停,眾多政府消費被限制,高端消費市場掉頭直下,對原有的市場結構形成大的沖擊。隨著政府部門一系列忽冷忽熱、忽左忽右干預手段的實施,陶企經營環境愈加艱難與窘迫。更有可能,國家有關部門針對建陶產業制定準入門檻、限制出口,鼓勵企業到國外設廠等政策,將會改變行業的發展態勢。
新征程
【關注微信公眾號“九正陶瓷網”;關注有驚喜,掃碼閱讀《祝賀成都九正科技掛牌上市成功!》的精彩內容!九正陶瓷網交流群:8012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