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26.21億元接手歐司朗所持佛山照明13.47%的股份,將成為佛山照明最大股東。廣晟公司是省屬國有獨資企業,同時還是佛山國星光電的實際控制人。這則消息一時間搶占各大財經及行業媒體的“頭條”,引發業界普遍關注。
從這則消息中,有的人看到政府對LED板塊的重視;有的看到企業全產業鏈的整合;有的看到國際巨頭歐司朗對業務出售或轉讓的布局;有的看到了“燈王”佛山照明在資本重組變遷后,重塑民族品牌的意義。然而,縱觀今年國內LED行業的發展動態,這其實只是今年LED行業多起資本并購(或收購)案中的其中一例。
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圍繞LED領域的整合并購案例至今已達到30多起,整合并購資金超過280億,涵蓋LED產業鏈各環節,并購的形式也呈現多樣化,而且并購的個案頻密發生,如今還在不斷上演。與此相應的是,各大資本財團不斷涌入LED行業領域,眾多其他行業領域企業集團也紛紛跨界涉足LED產業,參與LED市場爭奪。廣晟公司入主佛山照明和國星光電,被看作是LED行業加快整產業整合的體現,同時也是在刺激著行業的洗牌。
倒閉潮+TPP雙重夾擊 瓷磚業或將大轉移
通過對今年“LED并購潮”現象的關注,外界往往會產生的一種“假象”:即當前LED行業形勢一片大好,欣欣向榮,興旺發展,引發資本的“狂歡”,各大LED企業趕上大好的發展商機,甚至還反映著國內經濟產業朝氣蓬勃的活力。而事實上,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國內宏觀經濟景氣偏冷,國內經濟下行,投資與消費需求乏力的大環境下,受此影響的LED行業,同樣面對著市場需求偏弱,產能過剩的問題,比起以往,總體市場行情相對冷清不少,照明行業的生產企業和經銷商面臨巨大的困難和壓力。
不可否認,LED產業在國內作為一大戰略新興產業,在節能照明推廣、照明技術更新換代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市場前景,但另一方面由于倍受看好,過多的企業參與競爭,使得行業競爭混亂而激烈,市場利潤不斷攤薄,逐步走向微利時代。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LED照明行業累計虧損企業數579家,虧損面為22.18 %。高于全國輕工行業虧損面8.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虧損面擴大了2.57個百分點。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今年LED照明行業環境并不讓人樂觀,在市場需求乏力等方面因素影響下,不少企業面臨著維持業績增長的壓力。
在這種情形下,LED并購潮的興起,整個行業借著資本力量的揮舞,加速著產業的整合,加速企業間的優勝劣汰,各大型企業順勢建立和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整合,不斷提升研發技術、生產制造、市場渠道、市場營銷、品牌推廣等方面競爭實力和優勢,形成規模和實力超強的LED企業集團。這種競爭業態,有如從百花齊放的春秋時代,快速過渡到諸侯吞并、七雄并立的戰國時代。與此同時,這將會有越來越多缺乏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被洗牌淘汰,或面臨被收購的結局。換言之,當前國內約有2萬家大小LED企業,隨著產業的深入整合,市場上已不需要這么多企業。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調結構、穩增長、讓經濟可持續性發展。LED行業的“新常態”,就是不斷加碼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整合步伐。這對于實力強大的大型企業,或者說對于整個行業而言,是一件好事,可以促進行業更加健康良性,可以改變以往“產業不集中”、“產能過剩”、“技術含量不高”、“創新能力低”、“核心競爭力缺乏”等諸多弊端,同時也將從此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品牌影響力的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壯大民族品牌企業,可以更高層次地參加國際競爭。而對于當前一些中小企業而言,則面臨著更大的生存與發展壓力,被迫轉型謀變,或者努力打造新的產品和技術優勢、或者挖掘新的細分市場,又或者說尋求并購等找出一條新的轉型出路。因此,LED企業必須以新的發展思維,要適應這種整合與兼并的“新常態”,才能在競爭激烈而復雜的環境中贏得發展。
第2種:中國瓷磚企業往非洲轉移,筆者覺得現在可能是一個時機。非洲除了尼日利亞等個別國家有些低端的瓷磚生產線之外,大部分國家的市場目前還處于空白狀態,同時,中國政府和資本力量在非洲已經經營了幾十年,根基比較深,對非洲的掌控力和影響力都很大,而且在非洲開廠自然資源包括能源豐富,勞動力廉價,環保要求相對來說要低,本地的低端產品市場需求增長也很快,在中國是傻大粗的產品,到非洲可能還是高大上的。因此,借助中國瓷磚行業的資金、技術、裝備等優勢,結合中國已在非洲大量建設的基礎設施條件,轉移一部分瓷磚產能到非洲適當的地方,應該有較大的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往非洲轉移最好是抱團出海,這方面行業協會和各產區政府可以發揮一些組織與引導作用,而且這個抱團不能只是瓷磚行業的抱團,更重要的是,是要借助中國在非洲的軍事、政治、外交、金融的力量,比如非洲現在有些超大型的中國國企在那邊,可以借助這些力量抱團出海,否則,光靠單個瓷磚企業乃至整個瓷磚行業的力量,仍然過于單薄。
而往東南亞地區轉移,條件相對非洲來說要困難一些。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方面,可能獲得一定的優勢,但是目前東南亞國家本身的瓷磚行業發展也挺快的,加上一些國家對外資準入行業設立了壁壘,比如泰國就嚴格限制外資進入瓷磚行業,只能以技術轉讓的形式參與投資,因此相對于非洲地區來說,投資的可行性要低一些。
第3種:往歐美國家進行產業轉移,這對絕大多部瓷磚企業來說,是很難做到、也沒有意義的事。當然,個別企業可以這樣去做,比如馬可波羅在美國建廠。筆者個人認為,主要是做概念性的工廠,不太可能在真正意義上把中國制造搬到美國去。筆者估計如果馬可波羅在美國建廠,一定會做一個新概念的工廠,環保型、智能化的新型工廠,因為美國對環保要求很高,而且人力資源很貴,采用工業機器人肯定效益體現更明顯。馬可波羅這樣做,一可以通過本土化投資做北美市場,另外一點,可以樹立國際品牌形象,助推國內市場的品牌宣傳。
其實在筆者看來,如果一些高端瓷磚企業真要去歐美投資,選擇美國可能還不如選擇西班牙或意大利,因為美國只是一個瓷磚消費大國,并不是一個瓷磚強國,產業配套肯定不如意大利和西班牙。選擇美國純粹是考慮市場因素,從綜合收獲來說,可能選擇意大利或者西班牙意義更大一點?,F在意大利、西班牙也有不少瓷磚企業倒閉,中國企業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考慮收購一些原來在歐美市場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企業,用來做自己的概念性工廠。比如做一個研發中心,用來研發概念性、個性化的高端產品,對部分企業來說是可以的,借道進入歐美瓷磚市場也有可能,但不太可能占到什么份額,更具可行性的還是借此助推在國內市場的品牌宣傳。當然還可以利用這個身份,獲取當地一些新技術、設計、產品的信息,包括購買一些設備、技術會更便利一些,因為歐洲有些信息或者技術對中國是有限制的,比如早年的噴墨技術設備就不賣給中國。
此外,中國瓷磚企業到歐美建廠,還面臨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普遍缺少國際型的人才。中國瓷磚行業目前還沒有形成很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制度,企業的管理運營思路、方法都比較落后。那么企業到國外建廠,有沒有合適的人才,企業又如何管理、監控國外的分公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或成為中國陶企國際化征途上的一大障礙。 【關注微信公眾號“九正陶瓷網”;關注有驚喜,掃碼閱讀《買瓷磚,千萬別去建材家居砍價會!》的精彩內容!九正陶瓷網交流群:8012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