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互聯網+”、“智慧工廠”這些概念可能會離我們很遙遠,因為陶瓷行業作為傳統產業,不管是在生產制造工藝還是流通領域,都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隨著互聯網在各行各業滲透作用日益彰顯,有實力的陶瓷企業和陶機企業紛紛發力“互聯網+”,打造智能制造服務體系提升競爭力的時候,陶瓷行業智慧未來或許已經悄然到來。
設備創新遭遇瓶頸?深耕細作仍大有可為
當代建陶生產自動化程度已得到很大提升,但智能化程度卻很低,生產管理對人的依賴性很強,隨之而來的是招工難,生產成本高等問題。如何重塑競爭力,降低生產成本,作為國內陶機裝備制造龍頭企業,是廣東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達”)一直在思考并探索的問題。
科達早在三年前就開始進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研發,試圖解決陶瓷生產從來料、加工到生產全過程生產設備的智能感知。目前科達已推向市場在應用的智能管控一體化系統項目,包含了拋光線能效管理系統、窯爐遠程監控系統、噴墨打印機遠程監控系統,未來還會延伸到原料車間、成型車間以及末端的倉儲物流系統。
物聯網的核心是設備數據采集及信息的交流。目前陶瓷廠的數據采集及管理普遍依靠的還是人工,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以及連續性難以保證,即便面對這些數據,又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使這些數據服務于經營。科達智能管控一體化系統嘗試利用物聯網平臺、云計算平臺及移動終端,一方面實現生產數據的可視化,另一方面幫助資深管理者從海量數據中發現問題改善經營。企業如使用這套系統首先需要做的是在生產設備上增加傳感器及采集設備,將采集上來的數據通過固定或移動網絡發送到企業的云平臺。
云平臺是整套系統的神經中樞,科達可提供的云平臺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兩種服務模式,公有云模式是把采集的數據傳輸到科達的服務器進行托管,相當于租賃科達的服務器進行數據管理,其特點是應用靈活,部署簡便,免除了運行維護的負擔,并且科達可進行全程技術服務指導,費用低廉。客戶也可以選擇自建云服務平臺,其特點是私密性高但需要有一支專業技術隊伍,維護成本高。作為戴爾OEM官方金牌合作伙伴,科達是目前順德地區最大的工業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利用戴爾的硬件性能優勢以及戴爾提供的端到端技術支持,讓設備及服務更加完備無憂。
對于客戶普遍比較關心的數據安全問題,科達研發院吳啟榮博士指出,如果用戶選用的是私有云,服務器設在客戶工廠,科達會用標準的系統登錄方式幫其把云平臺搭建起來交付客戶使用,后期的安全性只能靠自身去維護;而公有云由于租賃了科達的服務器,首先,科達會為客戶建立更強大的防火墻和監控系統,保證數據安全和通訊正常;其次,這個系統會包含許多應用在里面,科達能夠保證自身所提供的應用系統是安全的;最后,為了應對宕機等造成的數據丟失,科達配備了兩個服務器,如果某個服務器出了問題,會自動切換到另一個系統,而兩個系統的數據是同步的,從而大大降低了文件和數據丟失的可能,同時,還可以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對系統和數據定時備份。
在今年的廣州陶瓷工業展科達展位上,科達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智能管控一體化系統的工作方式,在操作界面顯示了兩家合作客戶,合新創展拋光線車間和金意陶窯爐車間傳回來的實時監測數據圖,相較去年在展會上展示的這套系統有了質的飛躍,受到了國內外客戶的一致好評。
吳啟榮介紹到,該系統運行初期可以做一些記錄、存儲、報警之類的工作,以拋光線能效管理系統為例,它可以實現對每班次生產過程中能耗(即時功率、即時電流、單位能耗)和產量的實時監控以及設備的開停狀態、生產時間的監控,在數據存儲方面,可以對運行數據進行連續記錄(每分鐘采集一次)以及歷史查詢(功率、電流、單位能耗、報警),每班生產數據都有報表輸出,當設備出現故障或運行數據超限的時候會有報警發出,這些會以現場提示,短信或微信的形式通知給管理生產人員。
窯爐遠程監控系統方面,除了同樣具有的數據歷史查詢、故障報警、報表輸出等功能外,在數據采集上根據窯爐的生產實際有所不同,體現在:窯爐各段窯上下窯溫(設定溫度和實際溫度)、各段窯的傳送速度和方向;各個風機開停狀態和轉速;每班產量和燒成周期;燃氣壓力和用量(須裝燃氣流量計)。
如果生產線實現了這些記錄、存儲、報警等功能后,將會帶來哪些改變?吳啟榮指出,首先對于客戶而言,它將終結過去靠小黑板及手抄數據的時代,用更可靠的采集設備來記錄數據以保證數據的即時性和準確性。報表類型豐富,能耗、水耗、機物料耗,都會一目了然,這對于一個廠不同班組的生產考核也會有更加明晰的對比,所以數據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精細化管理,讓經營者不做糊涂賬。
采用上面的經營模式,我們將能看到:電子看板呈現各個生產環節的實時數據及視屏圖像。工作人員有更多的時間關注生產系統的優化內容而不是不停的電話聯絡,及“車間巡邏”;工藝技術部門能夠及時根據產成品的質量情況,及時調整生產工藝和配方;生產工人能夠按照系統報警提示,及時調整設備運行參數;財務部門不用再到現場抄表,實現生產成本的即時核算。同時對于科達的客服人員而言,由于設備故障或異常會有報警以即時信息的方式通知到位,服務人員就可以主動跟蹤去解決問題,從而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
機器換人迫在眉睫?從信息化改造開始吧
“機器換人”,“中國制造2025”這些概念成為進入2015年在制造行業聽到比較多的詞匯,因為它們都關系著產業的轉型升級,近年來,國內制造業普遍遭遇用工荒、招工難、用工貴等難題,“機器換人”戰略首先在江浙一代興起,2014年,在世界制造中心——東莞,“機器換人”政策被提出,隨后一場機器換人的浪潮在珠三角蔓延開來;《中國制造2025戰略》則作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以國務院行動綱領的形式提出來。
從形勢上看,國內制造業已經走到了亟待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近日,中國建陶工業2025智能制造項目落戶東鵬,吹響了陶瓷行業智能制造的號角,行業巨頭新明珠也把“機器換人”計劃提上了日程。
春江水暖鴨先知,陶機行業龍頭科達早在幾年前便開始了針對陶瓷生產機器代人的研發,作為行業首家大力研發陶瓷磚包裝線的企業,科達推出的全自動瓷磚包裝線可以有效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節省人工,提高勞動效率。同時,針對陶瓷生產車間倉儲搬運環節,推出了可代替人工叉車的磁導航叉車型AGV,它可依據操作臺指定路徑,通過磁軌導航,對瓷磚等物品進行自動裝卸搬運。而在企業自身的生產方面,科達在窯爐生產車間引進了焊接機器人,對窯架、鋼結構都可以實現自動焊接,提升了加工精度及焊接質量,產品的穩定性也大大提高。
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能很好的解放人力,提升企業效率,但并非智能制造的終點,科達副總裁武楨指出,自動化只扮演了未來企業能夠存活下來很局部的動作,把制造搞好不是難事,難的是建好一個完整的體系。在產品-制造-物流-消費者這條鏈上,制造卻是消耗企業資源最大的點!
工業4.0是一種不斷積累之后的結果。但是從目前國內建陶行業的現狀來看,受制于非標準原料,各廠生產工藝和配方的差異,生產制造方式在一段時間內不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信息化改造應當成為當下陶瓷企業推進智能制造最現實的選擇,也是中國陶瓷2025的起點。
摩爾定律面臨失效?思維格局將決定未來
1965年,仙童半導體公司研發主管戈登-摩爾發表文章指出,過去的十年間,集成電路上晶體管的數量每年都增加了一倍,未來10年仍將如此。1975年,它將其預測修改為兩年翻一番。后來他與人合伙創辦了英特爾公司,在過去的50年中,摩爾定律的影響力從硅谷蔓延到全世界的科技公司,成為整個信息時代的驅動力。
但在不久前,英特爾公司發布消息稱,由于在電腦芯片上封裝更多電路的難度加大,采用下一代制造技術的芯片要到2017年下半年才能面世,而這要比摩爾定律的兩年更新一次的速度推遲了6個月甚至更久。
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嗎?其實不然,根據集成電路的集成度來計算,摩爾定律的速度在放緩,但增長率從未停止過。而且摩爾定律正跳出科技領域的圈子,在醫療、通信等行業得到印證,摩爾定律的概念也得到了延伸: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最終必然會出現。
可以預見,未來的生產制造一定不是今天從廠家到客戶這種單向模式,而是從客戶下單,到按需定制生產,交付客戶,客戶再反饋,進行改進這樣一個循環交互的生產模式,隨之而來的是科達的角色也將發生改變,不單是向陶瓷企業賣機械,還要通過關鍵使能技術,為客戶打造高效能、強互動的至簡體驗,實現從“訂單-生產-物流-反饋”的全流程高效管理,從而打造專為陶瓷企業服務的全流程信息化解決系統,這些正是科達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著力做的事情。武楨指出,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轉型升級中開始依托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各種新技術,謀劃、探索、加速各個領域的智造升級。“而我們的目標是賣服務,而不是賣產品,這個動力會促使我們把科達體系建得越來越好。”
由自動機器人、移動互聯網等帶來的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產業革命正在到來。當年摩爾定律提出的時候,逐漸成為芯片公司存活的標志,忽視它的公司紛紛被淘汰,而重視它的公司則變得越來越強大。科達的信息化解決服務為陶瓷行業的智慧未來打開了一扇窗,而建陶行業的智能制造和長遠進步有賴于上下游企業的共同努力。【關注微信公眾號“九正陶瓷網”;關注有驚喜,掃碼閱讀《我不是在賣陶瓷,而是在玩命,不信你看!》的精彩內容!九正陶瓷網交流群:8012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