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整體規模達到350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36%。國際大企業對龐大的中國半導體照明市場垂涎欲滴,使得國內專利短板被國際巨頭拿捏,不斷向國內企業施加專利壓力。
LED行業內的專利糾紛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從芯片到封裝再到材料,“專利戰”一直伴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
繼臺灣LED封裝廠宏齊在美國控告LED行業“巨無霸”科銳勝訴后,另一樁歷時四年、以弱對強的專利訴訟——中國臺灣LED企業億光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VS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也在近日有了最新結果,美國密西根州東區地方法院分別以日亞化工兩件專利不具有創造性和不具可實施性等為由,判決其敗訴。
這起專利訴訟的結果,在業內引起不小的震動。億光電子的勝訴對于國內相關企業而言尤其具有重要意義——國內LED企業如何在開拓市場的同時,不斷加強自主研發、推動產業升級、積極進行專利布局成為業內的熱門話題。
近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同舉辦的“電子信息產業知識產權大課堂”上,來自知識產權領域的專家圍繞“快速發展中的半導體照明產業知識產權戰略”的主題聚焦LED產業發展前沿,并結合典型案例,探討了半導體照明產業的知識產權解決方案。
遭遇專利訴訟或將成常態
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整體規模達到350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36%。其中24家以LED為主營業務的LED企業,全年營業總額是300億元,同比增長了24%,利潤總額45億,同比增長了32%。在電子信息產業整體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半導體照明行業這么快速的增長水平反映出其作為朝陽產業的發展前景。
然而,快速增長LED產業也面臨著專利訴訟不斷的局面。2014年可以說是半導體行業專利訴訟高發的一年。包括道康寧對康美特的專利侵權訴訟、科銳和宏齊、今臺電子的涉及白光LED技術的專利侵權訴訟等案件。業界人士認為,由于國內相關企業起步較晚,在專利積累方面與國外還有一定差距,在LED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遭遇專利訴訟或將會成為常態。
事實上,對于國內LED企業來說,“走出去”必然面臨專利問題。國外巨頭早已將知識產權作為武器,通過專利的布局將競爭對手排除在市場之外,從而獲得壟斷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