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消費品司、科技司指導,工業和信息化部知識產權管理辦公室主辦,中國半導體照明/LED產業與應用聯盟、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承辦的“半導體照明專利態勢發布暨知識產權問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發布了最新半導體照明產業政策和專利預警報告,探討了知識產權突圍和風險應對策略,交流了企業知識產權實務經驗。本報特摘登主要觀點,以饗讀者。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巡視員胡燕
強能力重支撐樹品牌促應用
半導體照明產業當前正處在一個良好的發展階段,首先是因為半導體照明產業是全球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興能源和節能減排方面,半導體照明都不失為新時代的弄潮兒。其次,經過去年一年的調整期,國內LED產業整體發展穩中有升。再次,政府層面不斷出臺扶持LED產業發展的各項措施。最后,隨著半導體照明成本的快速下降,世界各國的白熾燈禁用為LED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半導體照明產業的知識產權問題正日益突出。如何能夠使我們的行業、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少受傷害、快速發展,贏得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機會?在今后的工作中,電子信息司將堅持“強能力、重支撐、樹品牌、促應用”的工作思路,積極推動半導體照明從技術研發到產業應用,強化關鍵技術創新,加大知識產權工作力度,繼續推動半導體照明綜合標準化體系和檢測體系建設。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集成電路處處長任愛光
增強全產業鏈技術創新能力
目前我們最需要關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整個技術創新的空間廣闊,提高產品的性價比是關鍵;二是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成為阻礙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制約因素;三是行業進入了整合關鍵期,部分中小企業關、停、并可能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四是整個產業的發展思路就是強能力、重支撐、樹品牌、促應用,最終目的是增強全產業鏈技術創新的能力,提升重點產品市場占有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為此,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將圍繞以下幾方面展開:積極化解階段性、結構性產能過剩;繼續推動協同創新,整個協同創新最后還是由應用牽引;引導和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利用和國開行建立的對接工作機制,以資本為紐帶,加強產業資源整合,扶優扶強,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加強標準和知識產權工作,推進行業品牌建設,把工作做精、做細、做深。
工業和信息化部知識產權管理辦公室張倩
保護中國特色LED專利要更“快”
從LED照明全球專利申請情況來看,國外申請人是以技術型專利為主的,但是我國的技術專利是以設計為主的。這是我國LED燈具市場長期以來形成的中國特色,跟我國LED產業結構有很深的關系。現在我國LED產業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說上游的技術門檻比較高,企業數量非常少;中游是屬于技術和勞動力型的企業,數量比較多;最多的是下游企業,因為其技術和資金的門檻都非常低。所以說,雖然我國LED產業上游技術水平偏弱,但是國內的條件為LED產業中下游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會。
而作為我國LED產業主要的戰略引擎之一,外觀設計專利是非常容易被抄襲的。相對于長達半年的專利申請周期來說,一款產品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幾個月,上市一周內就有可能被抄襲。為了切實保護企業的利益,提高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建議相關主管部門針對LED產業的中國特色采取相應措施,快速授權、快速維權、快速確權,以快制勝。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范兵
多方并舉規避專利風險
LED產業專利數量龐大,技術分支多,大部分核心專利被國外大廠壟斷,并且有同族、后續專利申請密集布局;專利訴訟頻發,關系錯綜復雜,已波及我國企業;國際大廠交叉授權結成專利網絡;我國企業已開始布局海外專利,但授權發明專利較少,技術多分布于產業鏈下游。
為此,建議廣大企業提升知識產權意識,加大投入形成有效專利積累和高效管理;適當引進外部知識產權,比如說爭取基礎專利授權、購買并購、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在整個產業鏈某一技術環節進行專利布局,爭取談判籌碼,如硅襯底、歐姆接觸層、芯片鈍化、單芯片白光、電極互聯技術等;加強檢測,防范侵權風險,如白光(芯片加熒光粉)、芯片(電極設計等)、外延(有源層、覆蓋層等)等方面。最后,我覺得應該借助產業聯盟的平臺,抱團取暖。
歐普照明法務部總監余延華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要隨機應變
在直接競爭環境中,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價值視角有四種模式:防守型的產品市場準入模式、防守型的風險轉移模式、進攻型的產品排他模式和進攻型的知識產權運營模式。隨著企業知識產權儲備的增加,在進攻模式下的直接收益和在防守模式下避免的損失也在不斷變化,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權衡利弊,采取相應模式。
目前,半導體照明應用領域的知識產權挑戰來自以下幾個方面:海外布局相對較晚,與國際巨頭相比積累較弱;專利布局高度集中在照明應用領域且授權發明專利較少;市場集中在國內,尚未經歷過重大的專利無效或訴訟案件,企業專利管理的實力和經驗仍需不斷積累;專利侵權預判及成本評估風險準備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為此,不妨如此應對:加強企業創新,持續積累高質量的知識產權組合;加強產品開發流程中的專利風險分析及規避設計;積極防御,不戀戰也不畏戰,正確對待訴訟;爭取行業協會及主管機構的支持和資源共享;做好競爭對手產品專利侵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