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LED照明行業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價格戰”、老板跑路、假冒偽劣產品,LED燈具抽檢不及格等等充斥著整個產業,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大方面的問題!
(一)企業數量眾多,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2014年國內LED照明行業約有2萬家企業,隨著LED行業的發展,許多其他行業企業也開始進軍LED行業,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也導致市場競爭環境進一步惡化。過度的投資使得LED行業供過于求,很多企業處于技術壁壘較低的中下游。過剩產能引發了企業之間惡性價格戰,使LED行業下游企業產品價格不斷下降,利潤空間被壓縮。目前LED行業的毛利率僅在20%左右,凈利潤不到5%。中小企業融資難也是不爭的事實。外部成本上升推動資金需求增加,在資金面不寬松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獲得信貸資源受限,融資需求滿足度偏低。加上中小企業底子較薄,貸款難度也隨之增加。即便貸到款,貸款利息上浮及擔保費用過高,也讓中小企業無力承擔。
(二)產品同質化嚴重,質量良莠不齊
當前LED產品同質化泛濫,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這類產品本身的定位就低,不要求外形獨特設計和高端照明品位,唯一的優勢就是價格較低,迎合了廣大普通消費者的普通照明需求。此外,由于行業門檻低,燈具“組裝”后就可以放入市場,因此下游商戶產品大同小異,缺乏創新。
2014年,全國各地的質監局多次公布了對LED照明及光源控制器的抽查結果,其中多地出現批次不合格的現象,一些不合格的LED產品正充斥著市場。企業為了爭奪市場,用低端產品,犧牲性能降低成本,產品存在價格便宜、質量沒有保障的現象。這也直接導致了整個LED行業市場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價格混亂的現象。
(三)標準亟待完善,核心知識產權缺乏
LED行業需要標準來統一市場,但是目前我國面臨標準體系健全、執行不到位、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我國LED標準比較分散和片面,主要集中在安全性和產品性能上,對于上游產業LED芯片、封裝、工藝等還未有標準可以參考,同時在下游的應用產品中,現行標準覆蓋種類較少。各地標準制定發展不平衡,而且存在相互交叉、重復、甚至不一致的現象。LED標準大多是推薦性的標準,并非強制執行,導致部分企業對標準缺乏重視而難以執行。同時,LED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部分標準的光效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技術。
我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LED照明產品生產地和出口國,但是自主知識產權缺乏,企業專利意識淡薄,保護體系基本處于防御狀態,知識產權問題凸顯。截至2014年,全球LED領域知識產權專利約34萬件,其中中國專利申請超過7萬件,但是在中國所有的專利申請中,七成在產業鏈下游的應用領域,半數以上的核心專利技術被少數國際公司占據。從專利申請類型來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占比較高,達到43.55%,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為31.11%,而發明專利申請只占到25.34%。核心專利和發明專利的缺乏正成為制約中國LED企業走出去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