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兩會進行時。有點令人欣慰的消息是,基于新常態的關于傳統制造業的討論越來越熱烈了,媒體對來自陶瓷建材行業兩會代表的采訪也頻頻見諸報端,粗略總結一下,發現相關內容主要集中在傳統制造業的升級和國際化方向。
講到傳統制造業的升級和國際化,馬桶蓋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日本馬桶蓋絕對是傳統制造業國際化的典范,而迄今為止意大利的陶瓷產業更是整體持續升級和國際化的持續領先者。中國陶瓷產業升級和國際化面臨的問題不少,在這里主要分析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我們對陶瓷產業的定位,或者說是某些定義存在著誤區。中國的陶瓷行業長期戴著“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高耗資源及低產出)的帽子,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陶瓷工廠經常面臨“不斷遷徙,易地污染”的結局。這樣的發展和管理方式既減少了陶瓷企業被動升級的壓力,也無益于提升陶瓷產業主動升級的動力。另外,從人才資源發展的角度,由沿海向內地的不以升級為前提的遷徙式發展是非常不利于企業加速國際化的。無獨有偶,與“三高一低”類似的質疑也存在于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的純電動汽車行業。隨著純電動汽車在國內的迅猛發展,針對中國純電動汽車“零排放”等環保光環的質疑也伴隨而來。主要的質疑包括:由于中國電網發電結構主要由燃煤電廠構成,而該發電方式具有較高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純電動汽車,尤其是驅動汽車所需電池的生產環節及電池報廢處理涉及環境風險。為此,有人將中國純電動汽車斥為“偽環保”。事實是,以上的質疑與陶瓷行業“三高一低”的帽子一樣,在邏輯上直接把可能性當成了必然性。比如,意大利的陶瓷企業早就出現了60%以上直接使用太陽能供應能源的企業。管理部門的職責本該是設立標準或者只負責標準的監督執行即可,企業是否“三高一低”應當被通過標準來判定,將某個行業定義為“三高一低”實在令人費解。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污染的行業,只有污染的企業”。
其次是由于我們長期依賴人口紅利優勢的發展方式,對國際化背景下的產業升級缺乏足夠的準備和經驗積累。陶瓷行業是一個長期主要依賴人口紅利優勢的行業,而越是長期重度依賴人口紅利優勢的企業,與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離得越遠,其科學管理水平和精細化管理水平也會越低。正如一些行業前輩所言,在現在的背景下,在美國投資陶瓷工廠的綜合成本并不見得比在中國高多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差異會產生在自動化程度上面。而這樣的判斷帶給我們的機會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制造業本身的國際化存在很大的空間,另一方面是我們國內陶瓷制造業的成本管理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如果我們把同一件事情重復操作的所有成本都疊加在一起計算來比較中外企業的經營成本,就會發現更大的降低成本的潛力。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是,我們在產業升級和國際化的思考過程,忽略了太多中國文化的優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首先是中國的,然后才是世界的。在國際化進程中,我們有太多的中國文化的寶藏需要挖掘。這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正考慮修改制度,允許以漢字注冊國際商標?!娟P注微信公眾號“九正陶瓷網”;關注有驚喜,掃碼閱讀《女子入洞房前后的區別,感悟頗深》的精彩內容!九正陶瓷網交流群:8012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