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愛空間悄然工程“外包”
目前,90%的家裝公司與施工工人的關系是“大包干”形式,伴隨著互聯網家裝的迅猛發展,“產業工人”概念業橫空出世。所謂“產業工人”就是被完全納入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享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崗位培訓、晉升等待遇以及其他各項福利。“產業工人”的愿景自然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又是那么殘酷。增加經營管理成本、長期投資及其如何解決激增的業務量的難題,近日,率先在京城提出“產業工人”理念的愛空間,卻舉辦了兩場針對“外包”隊伍的招商會。
先是雷軍出來“辟謠”,聲稱小米不做家裝,后是出現工期排大隊,如今又傳出工人不夠屢開招商會,欲分包施工項目……愛空間這個新興的互聯網家裝企業,剛“出道”沒多久,備受質疑的聲音層出不窮。愛空間高調入市時,宣布的裝修工人產業化,“自養工人”難道這么快就“夢碎”京城?家裝公司與工隊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北京晨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產業工人”理念來襲
愛空間家裝走進人們視野時,有三項特點最引人注目:一是宣稱20天完工,二是家裝零利潤,第三個,就是工人采用“自營”模式。將家裝整合成一個標準化商品,用互聯網思維整合行業,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最優的家裝。愛空間“699元/平方米,20天完工”的口號因此誕生。
傳統家裝以“以包代管”的方式存在,愛空間的領頭人陳煒要想重新樹立另一套商業模式。他找到的答案是,自己養產業工人。他給這些工人提供從吃到住到工作的全部標準化,為工人建培訓基地、統一食宿,以便科學地管理及派工;讓工人成為正式員工、發放固定工資和各種福利,對工人進行定期培訓,學習最新家裝技能。
愛空間帶來的這一理念確實又一次顛覆了傳統家裝公司的操作模式。但是,工人產業化之路真的就那么容易走嗎?有消費者向記者反映,如今若是在愛空間簽了單,工期基本已排在半年后。除了工期進行了延遲,據家裝業內人士爆料,由于愛空間的發展過于火爆,接單速度過于迅速,自己養的工人就不夠用了……這位業內人士向記者爆料,愛空間已經舉辦了兩次“招商會”。
愛空間開始分包施工項目
愛空間如何“招商包工”?知情人士透露,愛空間把自己工人消化不了的那些活兒分包給其他家裝公司的施工隊。“招商”對象分為兩類,A類是對方公司需要繳納2萬左右的質保金,并且愛空間可以確保每個月給予他們多少筆單子。而B類則不需要繳納質保金,但同時愛空間就不能保證每月都有單子包給對方,而是“有活就給”。據悉,包括瑞博文裝飾、亞光亞裝飾等知名家裝公司的合作工隊都在招商范圍內。
傳統的家裝通常“外包”“分包”
目前家裝公司和勞務公司進行合作,和“包工頭”簽約后將業務轉包的模式非常常見。通過外包、分包把公司的職責全部下移,包工頭在里面承擔主要角色。越是大型的家裝公司,越有可能出現“層層分包”的局面,公司包給大工長,大工長包給小工長……
正是這種承包制度,他們想方設法設置“黑洞”和“雷區”,如何多賺錢成了他們的最主要目標。在利益趨同下,監理一職如同虛設,在這個大染缸中,誰都無法獨善其身。但是這樣的局面目前卻較為適合這一行業,那是因為,組建自有施工隊伍的成本太高。
相對來說,經營時間久、知名的家裝公司都有相對固定的合作工人,家裝公司可以為他們提供持續大量的工程,因而,這部分工人也比較注重對于家裝公司信譽的維護,無論是從工程質量還是其他方面都會比較注意。但包工出現的問題就是,成本的疊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裝公司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大型家裝公司每平方米的價格之所以那么貴,大多都是因為分包的層次太多,疊加之后,就需要消費者進行買單。
工人產業化目前難實現
從目前的情況看,用自己的產業工人承接大宗的、批量的裝修工程也是不現實的,整體行業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今朝裝飾副總汪小兵表示,現在項目經理跟家裝公司都只能說是“合作”關系,工人就更加難實現自營。此外,家裝公司的淡旺季十分明顯,旺季時需要大批量工人,公司會支付工人彈性工資,而淡季時如果還需要養那些工人的話,以目前家裝公司的現狀是不現實的,所以,推進家裝公司工人的產業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還有待商榷。
輕舟幸福億家總監張棟認為,愛空間推出的工人產業化概念的確是個好概念,但這是家裝行業發展的終極目標。“實現工人產業化好處有很多,除了管理方面和質量把控方面,更能讓工人有企業歸屬感。但目前行業還難以實現工人產業化。”張棟表示,目前輕舟幸福億家推出的是介于愛空間和傳統家裝之間的管控方式,即一個項目只有一個施工隊伍,并由一個人從頭負責到尾。他們把這種形式稱之為“代班工長制”。拋去了層層分包,帶班工長制向實現工人產業化又進了一步。
北京晨報記者姚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