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特別報道《頂尖會面》現場
嘉賓自左至右依次為:艾誠、劉世錦、保育鈞、周文重、李志林
嘉賓介紹: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周文重
著名雙語財經主持人 艾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世錦
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 保育鈞
傳統制造業企業家代表、簡一大理石瓷磚董事長 李志林
主持人:胸懷天下滄桑,縱論國計民生,大家好,歡迎收看由簡一大理石瓷磚為您冠名播出的頂尖會面,我是主持人艾誠,首先讓我們歡迎一下今天的嘉賓主持,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先生,歡迎您。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周文重
【短片播放】在每一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關于企業的話題總是特別引人關注,尤其是近些年來,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上活躍度上升,釋放了強大的表現力,2014年這一年,阿里巴巴美國上市,小米獲得11億美元的融資,萬達地產的收購項目也遍地開花,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登臺,而中國三一集團,收購美國風電場維權案,獲得階段性勝訴,被視為我國制造業全球戰略布局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為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鼓舞了士氣 提供了范本,但是這僅僅是自中央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我國制造業少有的成功案例,小米、華為、中興等行業巨頭在國際市場中表現分外搶眼的同時也多次碰壁,當全球經濟低迷,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在“一帶一路”加快建設等新形勢下,我國制造業如何才能抓住機遇,實現高質量的走出去。今晚,嘉賓主持、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攜手三位嘉賓,做客《頂尖會面》博鰲特別節目的現場:傳統制造業企業家代表、中國建陶產業的領跑者、簡一大理石瓷磚董事長李志林,將分享他的企業經驗,如何將傳統的中國建陶產業,行銷全球20多個國家,與世界經濟圈重點城市,其中不乏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強國,而來自全國的一線學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和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保育鈞,將共同把脈中國制造,尖峰對話“中國企業如何叩響世界大門!”
著名雙語財經主持人 艾誠
主持人:剛才我們在小片的過程中,也看到了,在這一輪中國企業的變化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很多的民營企業,比如說小米、華為一大撥地走出去,引發了全球的關注,我這里還有一個數據,其實挺讓人唏噓的,就是說明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數量有多少,2013年年末 中國就有1.53萬企業,在境外設立的2.54萬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184個國家,這是不是有點多了?還是有點少了?什么樣的企業適合走出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劉世錦
劉世錦:中國企業走出去,數量可能有一定的水平了,剛才講的那個數量,數量比較多,但是我們換句話來講,就是對外投資,在中國現在只是剛進入一個快速上升的時期,所以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說總體上,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
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 保育鈞
保育鈞:中國企業走出去時間并不長,是改革開放以后“開放在先 改革在后”,從歷史上仔細地看是這么回事。劉主任,是不是。對(劉世錦)走出去,特別是民營企業走出去,那是入世之后的事情,差12年的時間。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03年民營企業才有自主出口權,這個之前其實是沒有的,現在看,中國的發展速度太快了,很快,面對新的形勢,我們是準備不足的,再加上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歐債危機之后,世界的格局,經濟格局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也不是短期能解決得了的,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要適應這個變化,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
主持人:今天正巧,咱們論壇現場,也有位企業家代表,您覺得有機會走出去,您最大的焦慮是什么?
傳統制造業企業家代表、簡一大理石瓷磚董事長 李志林
李志林:我們建材行業,剛才跟保主席說的,走出去的時間其實很短,也就是加入WTO以后,而且現在走出去,真正去投資的還沒有,據我了解還沒有,還只是一些產品銷售到世界市場了,而且銷售上,真正用品牌,自主品牌出去的也不多,還是用量、便宜這種模式,在國際上的地位,講實話是不高的,這是第一;第二,我們現在走出去還要面臨到,世界其他一些瓷磚國家的,一些貿易保護,這幾年很多的反傾銷,針對瓷磚的反傾銷,可能影響比較大的就是前幾年,歐盟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后面他是以美國作為我們的參照國,給中國企業的平均稅率是30.6%,是非常高的,這樣我們走出去都有一些困難;再加上一些 法律等等很多問題,我們國際化程度比較低,從我們的行業來說,現在走出去還不是太明顯。
周文重:走出去,這個恐怕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咱們不是說我們產能過剩嗎,或者說你國內的這些制造業產品,必須要打開銷路,除了國內的需求之外,國外的市場勢必是要想辦法進去的,所以企業也都在這一方面,有很多的投入,原因就在此。
李志林:我認同大使的觀點,中國企業遲早要走出去,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現在已經第二大經濟體了,你不能發展發展,就盯著自己這一塊蛋糕,你走出去是必然的,簡一剛成立之初,十年前我們就有一個簡一夢,那是在內部說的,我一定要做國內一流品牌、國際知名品牌的,之前我們開始也是幫人貼牌,或者這種代工,慢慢起步,但是前幾年我做了很多的基礎工作,比如說,我開始拉大自主品牌的出口量,這幾年下來我已經又占了70%了,另外在有條件的地方,我就做簡一這個品牌專賣店,到目前我在20幾個國家,有37個專賣店,是簡一品牌的,同時也加大了,國際市場品牌的宣傳力度,其實我去年做了一個,同行或者是外行,覺得很瘋狂的一件事情,我跑到紐約時代廣場和世界四大機場,同時去賣簡一廣告,品牌廣告,因為像紐約時代廣場那個地方,都是國際知名企業去做的,我們一個小的瓷磚企業跑那兒去做廣告,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在我覺得,我們更多的是想發出個信號,或者給我們自己立了一個軍令狀,我就是要去做國際品牌,還是想要去動的,正式啟動了。但是你這個路還是很長的,這個講實在話。
主持人:看到有一個,來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一個叫總經理助理,他當時在一個演講上說了一句話,我一直將信將疑,所以想問問各位,他說現在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走出去,70%以上不盈利,我不知道真的是假的?我們先問李總,同意嗎?
李志林:這個數據我就不好說,但是我們行業里面,確實有三個典型的例子,曾經在意大利,意大利,大家知道是瓷磚的大國,在那里去建立銷售分公司,最后三個都是折戟而回,都折戟而回。
主持人:劉主任怎么看這個問題?
劉世錦:70%都不賺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你不一定走出去了,另外,我估計民營企業不會這樣,中國的民營企業都很精明的,我想有一些企業,可能在有一段時間,它是投入期、培育期,可能不太賺錢,但是它是有戰略的,它以后不僅要賺錢,它要賺長錢,還要賺大錢,賺更加穩定的,是符合規矩的這種錢。
周文重:我想我們走出去,可能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自己品牌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在國際上,大家所熟知的品牌還是比較少,如果相比較的話,你像聯合利華,它不是一個美國公司,它是一個歐洲公司,總部在荷蘭、在英國,但它手上有四百多個品牌,比如說旁氏,旁氏是美國的,它把它收購過來,像中國的中華牙膏,它把中國中華牙膏的品牌,也收購過去,所以我覺得我們走出去,品牌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你逐漸地要把你自己的品牌,要做出來,這樣的話你在國外,就會逐漸打開你的市場,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我覺得也存在一些政治上的障礙,貿易保護主義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有的時候對你的產品或者技術,他不開放,他有歧視,實際上隱形的歧視也是存在的,很多問題被政治化,所以中國的產品走出去,往往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一些障礙。
旁白:讓企業走出腳步更輕松,政府怎樣搭臺鋪路,打鐵還需自身硬,企業本身又該如何修煉,由簡一大理石瓷磚冠名播出的《頂尖會面》 精彩繼續。
劉世錦:所以回過來說,民營企業怎么走出去,我覺得首先要想清楚,得有一個正確的戰略,你要賣產品的話,你看賣到什么地方去,你們那個產品,適合于在發展中國家賣,還是在發達國家賣,這個市場選擇非常重要,比如說小米現在出去,它首先進的是印度市場,連歐洲的市場、美國的市場,它沒有先進,它就是個策略問題,首先一個正確的定位,因為它的產品在這些地方的話,應該是有競爭力的,再一個我們有些企業,把生產工廠搬出去了,然后你找那個地方,特別有些到發達國家去了,你那個地方搞生產,比中國成本更低嗎?更有競爭力嗎?不是這樣的,其實你到發達國家去,你是要看重他的研發力量,有些地方是有銷售渠道的。
保育鈞:走出去不是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走出去是在全球范圍之內,配置資源、優化,我緊缺的資源 我們把它配置過來,發揮我的優勢,是這樣的,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要好好掂量掂量,我的優勢是什么?我缺的是什么?對方的市場要把它搞得很清楚,所以一定不能想當然。我說走出去,好像外面到處都是金子,黃金似的,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把心態沉穩住很重要,據說早期,我們一些個體戶私營企業出去,俄羅斯、東歐,賺快錢、賺大錢,就把我們的名聲搞壞了,中東阿拉伯世界也去看了一下,那些地方也有我們的市場,搞了不少,但是迪拜我去過兩次,那兒的市場好,當地的反應就是,中國人帶來了便宜的產品很好,所以我總覺得,現在要分清楚我具體有什么優勢,現在盡管我們是低端產品多,但是我們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之后,已經不是處于低端,屬于中高端水平的東西,中高端水平在周邊國家,和非洲國家,拉丁美洲國家,我們的東西是很有市場的,但是帶來的問題也不少,惡性競爭,中國人跟中國人自己的惡性競爭。我總覺得要利用“一帶一路”,這個新的戰略機遇,重新組織我們的隊伍,組成混合所有制隊伍出去才對,否則的話,民營企業單槍匹馬,是很難走出去的,資本力量不夠,靠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實力雄厚,但是它也帶來好多麻煩,因為現在你講政治,人家也講政治,國有企業國有資本,跑到人那兒去干什么?所以我總覺得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組成混合所有制投資公司,在“一帶一路”當中發揮作用,避免過去的一些錯誤。
劉世錦:我覺得這個事情,企業家比我們聰明,我可以相信。我覺得咱們這個老總(李志林),你們對這個市場研究,比我們透得多,而且咱們這個企業,如果在國內市場上摸爬滾打,能夠打出一片天地的這些企業,其實就經歷了很好的鍛煉,到國際市場上它也有很好的基礎,我覺得我們政府在這方面,其實你也不用過度地擔心,特別是民營企業家,他自己那個錢,你要他老在那兒虧損,他不會干的,我倒擔心那國有企業,出去以后是不是就,更加注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啦?是不是發展就更好啦?是不是效率就提高啦?民營企業這一點,我覺得應該說我們還是有信心的,再一個就是我們國家,比如說民營企業,在資金支持上,可能對國有企業,大家感覺到這是理所當然的,民營企業如果給點資金支持,特別走出去的資金支持,咱們有些部門還是有疑慮的,想說這是民營企業,會不會有什么問題,不論公有制資本還是非公有制資本,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礎,應該是一視同仁的,該給的資金上的支持,或者其他方面的支持,都應該給他們,政府干什么事,我覺得政府把自己的事要干好,比如說民營企業家,可能有些有自己的一些局限性,你不論搞貿易也好,搞投資也好,到一些區域去,你不太了解情況,咱們的政府能不能幫助提供些這方面的信息,提供當地的基本經濟狀況,包括政治狀況、風土人情,各個方面的一些信息給它提供了。
周文重:這里面常常政府可能要從政策上,從其他方面給予扶持,外國也是這樣,他幫助企業打開某個市場,他一定會在政策上,從外交上 從經貿政策上,會給予配合或者給予扶持,我想我們也恐怕需要做這樣的事情,說句老實話,因為從美國來講或者西方來講,他的保護主義是無所不在,他可以用種種理由,來對你的商品也好,市場也好,技術也好,他不予開放,他可以找出很多的理由來,我在美國這么多年,跟他們打交道當中,痛感他的保護主義是超過其他人,但他反過來說你保護,他指責你對他不夠開放,實際上他對我們的開放,是要經過斗爭的,經過兩國政府的一系列的機制,才能夠逐漸使他不得不對你開放,用我們的開放換取他的開放,否則的話,你就不是對等的開放,所以我覺得我們對他的開放,可能也要和我們的產品走出去,結合起來。
劉世錦:再一個就是,也得給企業提個醒,不能做什么事情。前幾年我們很多產品出去以后,假冒偽劣,還有一些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整個把市場搞亂了,不僅把你那個企業的產品,甚至把整個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的名聲,在有些地方搞壞了
保育鈞:這主要是在俄羅斯和東歐
劉世錦:對!這些地方,很多年都很難挽回過來,所以我覺得,我們的企業現在要走出去,一定要吸取這個教訓,一定是把自己的產品要做好,我們老是說好酒不怕巷子深,一方面你是好酒,你需要吆喝 是沒有問題的,過去咱們有些吆喝是不夠的,但首先你得是好酒,你只要是好酒,哪怕你不太會吆喝,時間長了以后,最后照樣有人會到你的地方來買,包括外國人 外賓,或者是他來買 或者你拿出去賣,這個市場都是有的,所以我覺得我們要講這個品牌建設,一定要有耐心,這是一個馬拉松 是一個長跑。
李志林:剛才劉主任講的我非常認同,我就是這么干的,首先要把自己的產品做好,這是根基,你應該承擔的相應的社會責任,你要承擔好,其實我大概是走這條路線的,當然一個品牌的建設,真的不能說一天兩天,你想去賺快錢,這是不可以的,所以我們說以前改革開放初期,確實走出去很多人不太注意,賺快錢的多,如果你這樣走出去,這個土壤肯定是越來越少的。
周文重:這個里面我覺得還有一條,你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這個很重要,因為你想美國蘋果手機,我看到個材料,它說蘋果手機,很多都不是在美國生產,在美國之外的地方生產,但是因為它有技術,所以你這個收入60%是歸它,中國在蘋果手機代工當中賺的錢,只有占1% 2%,韓國大概占了30%,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你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你走出去也有困難。
主持人:我覺得大使提出的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中國企業,很普遍的一個問題,但是關鍵的是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擁有核心技術很好,為什么中國民營企業,我就不愿意去花那么多時間,去研發核心技術,我就愿意做代工,我就愿意做更多營銷的事。
劉世錦:我覺得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放在,歷史的過程中間來看,中國過去這么多年是一個什么時期,是個高速增長期,賺快錢太容易了,你比如我現在,就直接進口一個零部件,比如說包括那些,技術含量很高的零部件,我能進口來,馬上一包裝以后就賣出去,就能賺錢,他肯定就是搞銷售了,重點搞銷售了,我用不著用很大的功夫,在那兒搞研發,現在中國的高速增長期,已經過去了。過去以后,掙快錢的機會已經很少了,他就得考慮說,我怎么能掙一個所謂的慢錢,但是更扎實的,技術含量更高的,就是你剛才講的,基業長青的這種錢,這樣的話他自己就得開始考慮了,怎么來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實你看到我們現在的企業,現在做這個事情的企業越來越多,比如剛才舉到的例子,像小米,包括我們現在華為這些企業。華為你會注意到,剛才講那個芯片,中國以前基本上是做不了芯片的,手機的芯片,包括計算機的芯片,現在華為自己已經做出了芯片,性能還是不錯的,當然你剛才講的小米,可能這方面它是一個更新的企業,它現在遇到一些專利上的糾紛,這實際上是什么意思呢,它為什么會遇到這個問題,而不是別的問題 是專利的問題,是因為它技術含量高了,以前咱們的企業,遇到的根本就不是這個問題,比如說我們以前去賣個襪子,賣個鞋,有誰說是你侵犯誰誰的專利,有這種情況嗎?很少。現在為什么小米手機,特別強調專利方面有一定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的技術含量已經提高了,我相信現在小米這種企業,它現在正在考慮自己的策略,它一定會加大研發方面的投入,所以我覺得現在,應該看到我們的企業,真正具有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包括自己培育品牌的這些企業,越來越多。
旁白:盡管中國制造中的核心技術,正在不斷上升,但是中國制造的品質,一直被人詬病,曾一度被貼上低端、廉價的標簽。而這一問題,在今年的羊年春節期間,再次引發國人的議論高潮,在日本的百貨商場內,電飯煲的生意格外火爆,中國游客幾乎將店內的電飯鍋,買斷了貨,據記者了解,日本制造的電飯煲,價格基本在四五千元左右,2000元的電飯煲在日本,只能算是入門級別,好點的電飯煲,價格都超過萬元,甚至有的售價四萬人民幣,但是國產的電飯煲,基本上平均價格在三百元左右,一兩千元的就已經是高端產品了,價格相差如此懸殊,日本電飯煲究竟好在哪兒?中國游客的回答是:日本電飯煲,高端、受熱均勻、米飯更香!是什么造成了,中國制造與日本制造的差距“中國制造”,距離“中國高端制造”路究竟還有多遠?
主持人:咱們為什么就不多用一點心呢?為什么就不把技術含量再提高一點呢?
劉世錦:中國制造,這么多年了應該說,我們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規模,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總體上來講水平還是比較低的,最近不是講說,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我覺得也沒錯,我們需要加強創新,但中國制造是不是就已經功夫做夠了,這個遠遠不夠。其實你看看現在我們工廠里邊,你看那些所謂精密度比較高的,那些工作母機,幾乎都是從德國、日本、瑞士,這些國家引進的,我們制造的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其實你剛才講到電飯煲的例子,中國有多少企業在做電飯煲,很多的,現在就差那一點,就那一點差距,你要把它提升上去,其實是很大的空間,但是我倒說一個,消費者這種需求,是一個很大的激勵因素你比如說中國人以前,為什么對這個問題,好像沒有成為新聞呢,以前咱們能有一個電飯煲來蒸飯,就已經很不錯了,以前都沒這個東西,現在有了,都很滿意了,但蒸著蒸著時間長了以后發現,怎么還有另外一個電飯煲,從日本來的,怎么蒸出來這個米就好吃,他講究這個東西了,所以我覺得中國人,到日本去買電飯煲這件事情,反映出來,中國消費者的品位提升了,需求已經產生了,我覺得類似于日本這種電飯煲,能夠蒸出這種米的電飯煲,應該很快就在中國市場上,就會出現的,我覺得這個差距是能夠彌補上去的,真正差距比較大的,就是什么時候,我們的工廠里邊你去看看,高水平的、精密的機器裝備,是我們國內的工廠生產的,我覺得你把這個問題攻下來的話,中國的制造,才能算上了一個比較大的臺階。
主持人:那好了,都知道差距在這兒,為什么咱們就不加快趕沖的速度,企業家代表說說吧,這里頭一定有難處,對吧?
李志林:從制造這個角度來說,確實是有差距,這個差距體現在哪里,一個是在某些技術上面,有些制造工藝上面,我覺得最大的差距還不是這兩個,是一個對消費者立場的堅持,因為這個跟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太好掙錢了,大家一路就掙錢,真正對消費者價值的追求,是不夠的,因為如果你有這個追求,你就會在這方面去不斷地研究,不斷地摸索,其實這個東西并不是說,天大的門檻,剛才劉主任說的是對的,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我的理解,不是我們每個企業家,都去搞偉大的發明,不是的,但是我們很多地方,如果你有消費者價值的時候,你就會有很多的微創新,你微創新里面,你就把整個產品的品質,是一個很大的提升,慢慢就提升得很高的,實際上你就是在創造了。
旁白:品牌、技術、創新,被視為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當一度領先的技術被超越,當創新被不斷“再創新”,中國制造該如何尋求突破?
主持人:我們今天現場論壇,就有一個鮮活的例子,因為我們來自簡一的李總,講到陶瓷,陶瓷我們知道英文叫china,都知道陶瓷是中國原創的,但實際上,我在世界各國走動的時候,比如說歐洲的陶瓷也非常棒,當時這個銷售跟我介紹的時候,已經遠遠地超出中國了,李總,你焦慮嗎?這么多人都在趕超中國原創的陶瓷了?
李志林:確實,china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瓷器,這個大家知道,實際上西方人對中國人,是通過瓷器更多地去了解的,其實幾百年前明朝的時候,那時中國的瓷器,在歐洲都是奢侈品,但是近代確實是建筑陶瓷,起步還是歐洲起步的,比我們早了20多年,加上他們本身的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現在從世界上來說,包括設計、技術、裝備和品牌,在國際上還是歐洲人占領的,所以從某個角度說,我們從事這一行業責任感重。因為我們是唯一一個與國齊名的一個行業,但是應該慶幸的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進步得,進步很快,進步非常快。我講一些數據可能說明一些問題,中國去年的瓷磚產量,是100億平方米,大概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二,那是當之無愧的制造大國,我們人均的消費超過6平方米,這個在世界也是領先水平的,我們去年的出口超過10億平方米,也是當之無愧的出口大國,但是問題是還不是強國,另外一個數字,像意大利,他是從金融危機之前,最高峰的9億平方米,降到現在的3億平方米,看得到此消彼長,現在我們很多的裝備,已經不需要進口了,應該說最近我們進步還是很大的,我自豪一點,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瓷磚,都是我們從意大利,或者西班牙那邊學習回來的,消化吸收學習回來,大理石瓷磚是我全球首創的,不要說第一,我已經做了六年第一了,全球首創的,現在確實有國外的國家來學我們的,模仿我們的,但是我覺得就是剛才大使說的,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的技術,而且一定要堅持,因為技術它成熟有個過程,一定要堅持。中國制造應該是這么一個行進的過程。
主持人:我們從技術其實已經變成了,我們意識到是一個意識上的一個差距,也就是說到底是堅持工匠精神,還是速度為王,中國制造到底該怎么辦?我們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技術還是核心,品牌還是很重要的。我們也期待著讓我們一起擁抱更好的中國制造業的未來。感謝您觀看由簡一大理石瓷磚贊助播出的《頂尖會面》,我們下一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