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國陶瓷行業的發展緩慢是個不爭的事實。面對這樣的形勢,很多企業感受到處境的艱難,在進行經營或開展終端建設的過程中顯得底氣不足、氣度不夠。甚至有一些企業會因為市場形勢的變化而更改與終端商合作的方案,弱化了企業自身的風險,卻提高了終端運營的難度。這種做法是否可???陶瓷企業應該以何種方式應對艱難環境?

信心與態度很重要,艱難面前更當大氣十足
做企業,成功很難,失敗卻很容易。在行業整體需求下滑的格局下,陶瓷企業確實面臨著一定的發展困境。不過這距離企業的失敗甚至淘汰還有很遠的距離。行業分析認為,陶瓷行業需要經過一個短時間的“自我調整期”,一方面消耗過剩的產能;一方面也借機優化產業格局或推動產業轉型。可以說,誰能撐過這一段低谷期,誰就能迎來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因此,企業應該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在全力拉低企業經營風險的同時,也要表現出企業對未來的自信和堅定的態度,由此給廣大員工信心、給廣大客戶信心、給廣大消費者信心。
其實,真正在這場低谷中沉不住氣的都是實力欠缺、資質不高的中小型企業;而像意樂陶陶瓷、東鵬陶瓷、新中源陶瓷這類高端實力型企業普遍采取了更加積極的經營策略,充分展示了企業的實力、魄力。

眼光長遠好過只爭朝夕,陶瓷企業切忌過于敏感
根據行業權威機構的調查報告來看,近年來我國陶瓷市場并非完全衰落,只不過增速放緩,從原本十幾個百分點的增速回縮到幾個百分點。因此雖然市場競爭明顯激化,甚至經營利潤收縮,形勢也遠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陶瓷企業應該將視線放長遠一些,在關注近期經營效益的同時對未來保持十足的信心。
當然,單純有信心還是不夠的,陶瓷企業應該以遠期的行業發展前景和格局為目標,現在開始在產品結構、生產工藝、先進設備、企業文化、終端服務、終端店鋪、渠道建設等方面做好鋪墊。

毫不懷疑的說,陶瓷行業的低谷期不會持久,陶瓷行業為此而破壞自己的發展節奏可能會得不償失。像意樂陶、冠珠陶瓷等行業領導品牌幾乎都沒有因為現有的形勢而采取過于激烈的動作,這也很值得業界同仁去思考。(來源:陶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