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彌漫在學術論壇上的“霧霾”該散了
近年來,室內設計行業學術交流活動跨入繁榮期,與之相伴的則是學術會議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各種“大師”以“學術交流”為幌子,行自我包裝之實,讓本該純潔的學術會議十面“霾”伏。
2013年3月,筆者在深圳一所大學聽講座。給大學生做公開課演講的是位青年設計師,他帶著墨鏡走進教室。開始演講后,也未摘掉,“知道我為什么喜歡戴墨鏡嗎?因為墨鏡就是我的個性!戴著墨鏡,我才有自信!”“昨晚沒睡好,今天沒狀態,大家給我點狀態好嗎?”掌聲過后,“墨鏡”心滿意足,開始講述自己從600元開始的心酸創業史。
無獨有偶,有的演講者介紹的項目東抄西湊或自我重復,甚至炫耀自己的項目造價高昂,“上不封頂”;還有的演講者大談自己的別墅、豪車、高爾夫運動、漂亮的女兒、環球旅行生活……令人艷羨的同時,也令筆者唏噓不已。其目的無非是想唬一唬聽眾,抬高自己的身價,根本談不上什么學術價值,指為“學術垃圾”也不為過。
靠設計的本領贏得社會地位,固然是一種人生激勵目標;但面向年輕設計師,演講者大秀成功后優越的生活,像把稻草懸在小毛驢眼前誘使其埋頭拉磨一樣。我想,這絕不是臺下年輕設計師目前最需要的。
何況臺下聽眾大多是初入行的年輕設計師,或者在校大學生,正是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臺上的“大師”陶醉在自我成就之中,保不齊就有一些學生不明就里地被“洗腦”,以為“大師”就是這么煉成的,以為奢華“土豪金”就是“中國好設計”。因此,這些所謂“大師”比江湖騙子更坑人,江湖騙子的伎倆容易識破,而“大師”的成功之術卻讓人深信不疑。
“大師”之禍不僅毀了下一代設計師,還拉低了民眾審美品味的下限,助長社會的奢靡之風。因為設計對社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影響深遠的。上海泓葉室內咨詢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葉錚說過,“設計師通過其作品和審美品格,彌散出一種空間氣場,就如空氣一般將你我包圍。如此的氣場,無時不影響著人們。”
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在北京舉辦的兩場學術會議出現可喜一幕。面對自我吹噓的演講者,臺下聽眾不再全是羨慕崇拜的眼光,而是出現了批評的聲音,甚至是現場“踢館”。
11月30日,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研討會上,深圳某著名設計師展示了奢華炫酷的設計,所用材料不乏黃金、玉石;而臺灣建筑師的項目用的是價格低廉的塑膠地墊、木炭等。隨后,院校教師、一線設計師展開討論,對臺灣建筑師的理念表示了一致贊同,而對深圳設計師頗有微詞。各位與會者圍繞“中國好設計”的論題,就作品論作品,有褒有貶,在對比中找到“中國好設計”的方向。
而就在此活動前四天,扎哈·哈迪德北京設計總監大橋諭演講現場被“踢館”。大橋諭展示完在世界各地的項目,有觀眾突然站起來質問大橋諭,對扎哈·哈迪德的大體量的另類建筑表示了抗議,引發場內設計師對當下建筑現狀的討論和思考。
這也給良莠不齊的學術會議敲了一記響鐘,學術會議不能不“學”無“術”,年輕設計師需要聽有含金量的學術講座,需要看到真正適合中國的好設計!而清除籠罩在學術會議上的“霧霾”,需要各方的齊心協力,讓學術會議充分體現其應該有的價值。
首先,會議組織者應努力提高會議含金量,營造一個健康而充滿活力的學術環境。不是按名氣大小來選擇演講者,而是按設計成果、演講口碑等慎重選擇,并預先與演講者溝通演講大綱;適當設置會議目標,按平等、互動的法則安排研討,如不設領導主席臺、限定發言時間、鼓勵友好辯論等。
其次,演講者需要提高學術修養和道德自覺。演講者對學術懷有起碼的敬重和敬畏之情,是清除“霧霾”的重要一環。演講者為了宣傳也好,包裝也罷,介紹自己的項目,本無可厚非,但最好拿出像樣的、能真正引導設計方向的項目。正如上海都設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凌克戈所言,“設計師是要下苦功夫的,不是靠成天聚在一起吹牛就行的。況且,中國建筑設計的水平跟中國足球差不多。我們這代人機會不少,踏踏實實干點對社會有益、對城市有幫助、對子孫有交待的事吧。”
已經有年輕設計師站出來反思了。假如再有“大師”不識時務,繼續閉眼忽悠,那么,等待他的估計是更加猛烈地“踢館”。
總之,組織者營造一個健康而充滿活力的學術環境,演講者帶著像樣的作品和理念,聽眾帶著批判眼光和思維,清除籠罩會議的“霧霾”,學術會議才能回歸學術本身。(實習編輯:劉寧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