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路是上海無樣建筑工作室的創始人和主持建筑師,他是第一位從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建筑系以設計為研究的博士學位課程畢業并獲得博士學位者。
馮路是上海無樣建筑工作室的創始人和主持建筑師,他是第一位從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建筑系以設計為研究(PhDbydesign)的博士學位課程畢業并獲得博士學位者。2008年回國后他致力于設計實踐和學術研究工作。
2003年去英國留學之前,他在上海有6年的工作經歷。2000年,他規劃和設計的上海崇明島根寶足球基地獲得第二屆上海國際建筑設計展之青年建筑師作品佳作獎,而早在2001年就被建筑網站FAR2000人物專欄特別介紹,2004年甚至被《新地產》雜志收錄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建筑大師100人的名單中。
馮路不僅在眾多建筑院校擔任客席,舉辦講座,做設計評圖人,他還是《時代建筑》、《建筑業導報》、《城市·空間·設計》、《建筑師》、日本《a+u》中文版、捷克A2文化周報等諸多專業平面媒體的特約編委、編輯和撰稿人,在過去10年中發表學術文章三十余篇,并應邀在多所著名大學中舉辦講座、設計評圖并授課。此外,他還為一些專業展覽和學術論壇擔任策展人和主持人。
他最初在設計公司工作,于選擇間逃避選擇。隨后,自立門戶成立了無樣建筑工作室。“無樣”即從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樣板和時髦的風格中退出,退到“有”之前進行反思,以尋找新的可能性。如果說是探索,無樣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馮路是一個有趣的人,他喜歡談個體。他說:“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你有權利判斷哪個建筑具有永恒性,哪個建筑不夠好。”
馮路出生在一個書畫世家。不出意外的話,他會延續家族傳統而繼續成長為一個書畫藝術的傳承者,但是他對純藝術之路不再有熱情,從而選擇了將藝術與技術結合在一起的建筑設計。重慶建設工程學院是馮路讀本科時的母校,這所建筑學院于2000年并入重慶大學。在這所專業學院里,馮路從完全不了解建筑,到逐漸喜愛并形成了自己的判斷。這段歲月留給了他最初的建筑記憶。
畢業后,馮路奔赴上海。在這里,他經歷了從建筑實習生到專業建筑師的過渡,并設計了崇明島徐根寶足球基地。隨后,他不再滿足于本土建筑土壤的滋養,從而到大洋彼岸開始了一段建筑思考的新旅程,他選擇了英國。
作為只念了本科的一名建筑師,選擇攻讀博士學位是一個頗為突兀的決定。同時,所申請的專業又是當時在英國僅有兩所大學可提供學位的新課程。不過他很堅持,并且在5年后成為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第一個完成該課程的博士畢業生。這一專業至今沒有明確的中文譯名,顯然它還沒有進入中國建筑學理論的研究體系之中,作為學術研究,并未得到普及。在國際上,即使是在同時研究這一領域的不同研究者之間,也對其本體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但它是未來建筑學發展的趨勢。這也恰是馮路感興趣的地方。
“Researchbydesign(以設計為研究)的關注點在于學術研究工作,是對理論與設計之間關系的反思。尚處于探討階段,所以對設計實踐沒有影響,就像大部分學術研究對于設計實踐都沒有直接的影響一樣。對我個人而言,就是希望在工作中能持續思考和嘗試去做這個事情。”馮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