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也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這個曾以農田和荒山面貌呈現的邊陲小鎮,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迎著改革的春風而一躍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最年輕的、現代化的城市之一。深圳自建特區以來,借東風扶搖直上九重天,有如大鵬展翅,騰飛而起,搏擊風云,遨游長空,舉世矚目。這樣的一座城市,你對她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
繁華深圳
中國最年輕的一個城市
深圳一角
20多年前,深圳還是廣東惠陽地區小縣寶安的一個小村莊,1979年深圳開始建市,1980年8月26日,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8月26日”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都說上海年輕,晚清還是個小縣城,但比起深圳,上海已經像徐娘半老的貴婦了。而深圳,則名副其實一個珠光寶氣的小姑娘,年紀輕,天生麗質,卻綾羅綢緞,珠光寶氣。深圳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他們都是滿懷理想而奔赴到這片熱土上,也正因著這處處充盈著年輕與活力,鑄就了多彩而魅力的深圳。
深圳精神“拓荒牛”
拓荒牛雕塑
在深圳市府的大門外,有一尊名聞遐邇的“拓荒牛”石雕,這具形神俱佳的雕塑是深圳特區的城徽,它不但是無價可估的藝術珍品,而且成為深圳建設者“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創業精神的真實寫照。深圳的創業者們就象這頭拓荒牛一樣,任勞任怨,無私奉獻,把一個貧窮的邊陲小鎮,開墾成為一個國際性現代化城市,“拓荒牛”代表的,正是深圳的這種開拓、勤勉精神。
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的象征——1985年落成的國貿大廈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深圳好像是一夜之間拔地而起。三十而立,2010年是深圳特區建立三十周年,年輕的深圳剛滿三十歲。三十年時間,歷史的一瞬。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漁村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令人驚艷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1979年鄧小平注意到南海邊的這個小漁村,就在這里劃了一個圈。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到深圳后,深圳又開始了新的騰飛。80年代,160米高的國貿大廈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創造了“深圳奇跡”;90年代,383米高的地王大廈又以“九天四層樓”刷新了深圳速度。
中國最南方的北方城市
深圳北站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是一個外來人口為主的城市,它的包容性很強,這里的人來自五湖四海。深圳是中國唯一的沒有方言的城市,在這里滿城都講普通話,偶爾你也可以聽到各種南腔北調的鄉音。深圳在南方,DNA卻很北方,可以用一個充滿矛盾的比喻稱之謂:中國最南方的北方城市。在許多深圳人的眼中,深圳是直接受中央指揮,屬于全國的特區,是全國的深圳,而非廣東的深圳。
華強北
中國已經是全球公認的手機制造大國和手機出口大國,華強北不僅是深圳市福田區一條繁華的商業街,而且已經成為手機行業的晴雨表。從華強北并不寬闊的街頭望去,遠望、明通、桑達等大大小小的手機交易市場門前人頭攢動,一個早年間的電子配件批發市場業已成長為成熟的手機及配件交易市場,成為引領中國手機市場發展的風向標。
除此之外,深圳還有太多的名片與含義,不僅僅是一篇文章即可述說的。她不單單只是一座新興城市。她更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是中國人民崛起的象征之一。每年成千上萬的人奔赴至此,為的就是深圳是一片能實現他們夢想的熱土。
經過29年的建設和發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太多的人與事在這里匆匆而過,留下的痕跡卻深深的植入了深圳的城市底蘊里。每個深圳人,都會一個屬于他自身對于深圳的理解與印象。無論是深圳每一個街區,還是里面的每一戶家庭,亦或是里面的每一個人,對于他們來說,深圳已經走不出他們的思緒與情感。對此,簡一大理石瓷磚藉第七屆簡一大理石瓷磚文化節系列活動開展之際,于7月26日在南山文體中心聚橙劇院大劇院舉辦文化大講堂,特邀《百家講壇》主講人、當代知名文化女學者于丹教授做客開講,讓其帶領我們將在文化大講堂中共同探尋深圳家道之根,傳承之美。
簡一大理石瓷磚將精心營造一個文化道場,一場關于深圳家道文化的盛宴,誠邀您的參與!
于丹
l《百家講壇》主講人
l當代知名文化女學者
l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l《于丹心得》系列作者
報名方式:
(實習編輯:劉嘉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