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訪詩意的道路上摸索一生|保羅安德魯演講實錄
2015年6月3日下午,由簡一大理石瓷磚聯合知名門戶網站,亞太酒店設計協會聯合主辦的“環球酒店設計之旅”啟動儀式暨首站活動在上海成功舉行。來自全國的300多位酒店領域設計師、建筑師齊聚滬上最受矚目的設計酒店之一——衡山路十二號豪華精選酒店,聆聽包括保羅•安德魯在內的設計大師演講,并與現場嘉賓共同參與了“用設計改變棲居”主題對話。
我要跟大家談我的工作,作為一個設計師來說我知道的就只有工作。今天我的發言主題是“設計和質量的一條漫漫之路”,設計和質量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一直是我最最關注的兩個焦點。今天這個世界,節奏變的越來越快。我們現在需要耐心,學會如何慢慢的走。
這個幻燈片上的兩個照片,上面這一張是1974年我做的巴黎戴高樂機場的第一航站樓。下面這張是2007年所做的中國國家大劇院。正如主持人所介紹的那樣,我做巴黎戴高樂機場一號航站樓的時候才29歲,那時候無知者無畏,但是我做了很多工作,在第一航站樓完成之后慢慢做了戴高樂機場的所有組成部分,包括接下去的幾個航站樓還有其他的建筑。一號航站樓的形狀比較奇怪,我當時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呢?就是要使得這個機場可以最便捷的為客戶們服務。
戴高樂機場航站樓
戴高樂第一航站樓
當時一號航站樓的設計,是一個巨大的由混凝土做成的龐然大物,這個龐然大物里面人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在這個龐然大物里面人們坐飛機要樓上樓下不停換樓層,這對于旅客來說是非常不方便的,因此我們也做了一些具有功能性的或者具有美感的一些東西,比如噴泉,旅客們走路的時候還能夠看到這樣一些噴泉的小景色。
戴高樂航站樓里的噴泉
我這個設計可以說是簡單,但是也可以說非常復雜。在這個設計當中所有細節都是由我親自完成的,比如說下面的一些座椅,還有方向的指示等等都是我們設計的時候考慮的。甚至連這些工作人員穿的制服,我也要對它們負責。
戴高樂第二航站樓
這是戴高樂機場的第二航站樓,是一個巨大的建筑,耗時很長。所有的這些建筑其實都是一個一個小的模塊,我們逐漸的積少成多,把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模塊。在所有這些設計和建筑的過程當中,我們都考慮到了第一航站樓風格的延續。我也很幸運,能夠在同一個地方連續工作了三十多年。這樣的一種做法也是質量的一個保證。三十多年來,我知道自己曾經做了什么,我在不斷反思和批判我所做的東西,所以我也知道我應該做什么,在設計的過程當中不斷的適應新的情況,不斷的批判和改正我們過去所犯下的錯誤。
法國高鐵站
法國高鐵站
這個是法國高鐵的火車站,這個火車站位于一個機場的中心,所以它的風格跟機場本身就有一點區別,從這個火車站內部我們可以看到機場。我設計的初衷就是要使得我們的空間非常通透、輕盈,能夠跟我所造的第一航站樓有所區別。當時跟我合作的一個設計師是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師之一,我跟他密切的合作,一同發明了這樣的建筑構架,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機場里面的火車站,里面不光有火車,也有巴黎的地鐵、巴黎郊區快線,都整合在一起。后面我們做的越來越好,整合度越來越高,使得各種交通工具能夠高度集合在一個空間之內。
隨著社會的發展飛機的客流量越來越大,飛機也越來越大,我們在隨后幾個航站樓的設計當中模塊也建的越來越大,我們現在努力想讓設計變的更加通透,能夠采到越來越多的自然光,可以使旅客在舒適、安靜的環境里面渡過他們的時光。而相反的是,我們在設計過程當中希望盡量少的運用材料。
我們在設計的過程當中會使用電腦,但是這個電腦在我的眼中只是一個超級鉛筆,它并不能夠來指導我的設計思想或者是理念。
大阪海洋博物館
大阪海洋博物館
現在我們到日本去逛一圈。大阪港當中發光的圓形就是大阪海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的入口是要通過地下隧道才能進去的。這個就像我們做的一個罩子,家里面有時候要保存飯菜的時候就有一個罩子罩在上面,這就是一個巨大的罩子,我們造完之后把它運過來裝上去就可以了。這兩個大吊車吊1000噸的罩子,這個時刻我現在想起來還是非常的神奇。這個罩子的容積就像是一艘船,說穿了就是要把一艘船放到一個瓶子里面去。這個建筑看上去像一個玻璃的球,從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外面的港口。
浦東機場航站樓
浦東機場航站樓
這是我在中國完成的第一個大的項目,你們都認識。剛開始的時候我差點沒有中標,因為我的初衷是要造一個非常大的池子。我當時想使坐飛機的體驗成為一種儀式,成為能夠給人留下記憶的事件,希望我們的旅客到候機樓去的時候能夠穿過水面。當時我跟我的業主解釋,如果你們想使得浦東成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生態的、綠色的,能夠吸引人的區域,首先飛機場應該體現出這樣一個生態和綠色。我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結構,這是世界上沒有前人設計過的結構,空間的跨度非常大。我們留了非常大面積的玻璃,可以使得自然光透入候機樓。其中也有很多技術上的難度,但是工程進行的非常快,在工作過程當中,我們跟中方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配合的非常好,而且這個工作的過程當中,雙方的交往不僅非常理性,而且也非常有手段。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這是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是一個歌劇院。我們推薦的圖案充滿神秘感,看上去像一盞燈,晚上一開燈,玻璃都是透明的,我們從外面可以看到里面的情況。從上面看這個霧燈也有很多燈光,可以隨著音樂的變化不斷變動。這些玻璃是非常特殊的玻璃,也是我們所開發的,里面有很多金屬的纖維。這個結構看上去非常輕盈,非常具有獨創性,我們在結構吃力的這些方面做了很多計算,使它看起來很輕盈。
國家大劇院
國家大劇院持續時間非常長,從招標一直到最后投入使用一共十年。這十年當中我每個月都來中國,這個項目既難做又得到了很多的批評和質疑,我做起來也非常的吃力。但是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如果我們不對文化建筑提出質疑和討論,那我們還要討論什么呢?我們在討論、爭論的過程當中不妥協,這也是一件好事。我當時沒有妥協,不是今天聽聽你的意見,明天聽聽他的意見,做擇中。我沒有這樣做,因為我的業主是非常出色的業主,他對我百分之百的信任,而且給了我很多的幫助,特別是王先生。應該說我的業主和我作為一個設計師來說,我們兩個人配合的非常好,相互理解,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追求,就是在長安街這樣一個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具有地位的地方,能夠做出一個和它相配的建筑。世界上像這樣的建筑不多:你不可能用手去觸摸它,卻可以從地下走過去。這個位置離人民大會堂很近,但建筑風格完全不同,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對話或者一定的交流。加上代表古代中國的天安門和故宮,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三個不同時代的中國在一起對話,這三個時代并沒有相互制約,都是真實的東西。
我的設計理念就是一個很大的氣泡,里面有歌劇院,我們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受到了很多技術上的限制,當時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工作并不僅僅是如何去擺脫這些技術限制,反過來是我們在想,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上的限制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在這里要大家分享的是,有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技術上的限制。在設計的時候,我碰到很多設計師朋友,他們在設計過程當中不考慮技術上的限制,這不是一件好事,我們應該反過來做,要利用這些限制。
我當時設計的時候希望這樣一個建筑不光是用來演出,也能夠讓人們來參觀。我一直認為,一座文化性的建筑,即使它沒有被用作文化性的目的,也應該能夠讓居住在這座城市的居民們參觀、享受。所以在設計的時候就跟我的業主達成了一致,做很多的公共空間,使得市民們可以有機會進來參觀,同時不影響到進來看戲、聽音樂會的觀眾們。
它是一個現代化的建筑,但是一點不具有攻擊性。我在大劇院建造過程當中經常到北京的眉山或者到白塔上面去拍照片,我希望我的建筑是慢慢的、以非常柔和的方式逐漸出現在北京,我不希望我的建筑對周邊環境造成一種侵略感或者攻擊感。這么一個龐然大物的建筑不能非常顯眼,我希望通過一些樹、景觀,使得這個建筑不讓行人一眼就能看到,希望走一點路轉幾個彎才能看到這個建筑。
這就是花園,并不是官方的或者很正式的花園,是給所有的參觀者或者步行人所享用的。我特意做了很多小徑,像中國傳統花園一樣。人們就是從水下面的通道進入的,天好的時候有一些風,屋頂的水在動,人走在下面有一種暈船的感覺。所有這些細節,柱子、結構、水波在太陽的照射下放射到墻壁上,組合在一起。墻面上面有很多的小點,這些小點以不規則的形式分布在那里,看上去好像根本不起眼,什么都不是,但是在我眼里這些小點子就像中國的水墨畫一樣。
這個空間非常高,50多米,猶如圣殿。這張照片比實際的顏色要深一點,可以看到紅色的地面,上面也是紅色的。我在競標的時候就是使用的這幾種顏色,那是因為中國的很多家具,特別是古色古香的一些家具,一般都是用一些顏色深的木頭。我們在設計的過程當中也非常的注意劇場的功能,所以在選材、設計當中,都是考慮到了劇場的傳統功能。
這是國家大劇院的劇場第一次被坐滿。我做設計的時候非常注意,不希望某一個細節非常鮮艷,希望所有細節存在著,但是都慢慢的相互融合,逐漸的在我們的眼睛當中退下去。比如說這些走廊。我在設計過程當中特意在大劇院里面營造一些小的區域,使所有人都能夠來到這里,看到一些不同的景色。
我在具體建造的過程當中也在不斷的修改我的設計,中國在這個時候有一點好處,人工并不貴,給了我不斷的設計不斷的改進的可能性。現在中國工人的工資比過去高得多,我為他們高興,但作為我們設計師的角度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好事。我在設計這個裝置的時候材料很簡單,就是一些鐵做成的長條子,當時是需要有很多的人來把它切割,讓它成型等等,人工很多,這種設計在法國是不可能的。估計未來在中國也不可能做到。
這個構造非常的特殊,采光的構造。這個材料非常奇怪,這個墻是由絲和金屬混合在一起做成的,也有一些非常特殊的照明裝置,我非常的得意。
小型項目
這里給大家介紹幾個小項目,因為我不光是做大項目,有的時候也做幾個小項目。這就是小的酒店的項目,在我們做東方藝術中心的時候邊上有一個警署,它是用白顏色的瓷磚貼出來的外立面,非常難看。當時我就跟上海市政府提出了一個建議,在這個地方我們造一棟樓,使得這個樓的風格跟東方藝術中心相配,后來決定造一幢小的酒店,但是這個酒店里面怎么樣我不大清楚,至少從外面來看它和東方藝術中心是相配的。設計的過程當中我既考慮到酒店的功能,也考慮到和東方藝術中心的外形相配。
我也為我的朋友做了一個非常小的設計,是一個小店,賣一些時髦的商品,這個設計并沒有花掉他很多的錢,制革走廊的布置非常簡單,旁邊這個不是雕塑,做了一些像雕塑一樣的東西,這個項目只有50平米。
其他作品
巴黎歌劇院的背景
蠟燭臺設計
安德魯出版書籍
其他的一些設計我也做了,我認為在創意和創作的過程當中是沒有界限的,如果說有機會,我們應該涉足所有的領域。這是巴黎歌劇院的背景,這個畫是我畫的。這是我設計的一個蠟燭臺,我們稱之為發動機,這個看上去并不是特別好,如果是一個凳子是不會稀罕有人坐上去的,但是看上去非常漂亮。我也寫一點書,但是我不玩音樂,我連音符都不認識,所以我也跟大家保證,我不會再去碰音樂。非常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