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右至左依次為:李志林、周文重、保育鈞、劉世錦、艾誠
近期,中國商業聯合會與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共同發布了《2014中國品牌發展報告》。該報告指出,中國雖已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但全球競爭力水平卻較低,其中,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品牌和世界級企業是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前段時間日本電飯煲事件,與鄰國日本制造業一片繁榮相比,“中國制造”缺少的是“匠人精神”,即對產品品質冠以極致的專注和對生產技術精益求精。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作為我國經濟脊梁的“中國制造”自然也成全民關注的焦點。先是我國總理李克強在兩會中提到“中國制造2025”,要將制造大國升級為制造強國;之后,“中國制造”作為牽動世界脈搏的鋒芒話題,登上博鰲亞洲論壇的議事日程,秘書長周文重邀請到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保育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及中國制造業企業家代表簡一大理石瓷磚董事長李志林一起《頂尖會面》,圍繞“中國制造”進行深度探討。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中)
聚焦專注打造核心競爭力
隨著世界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傳統制造業中大量企業面臨內憂外患。以廉價勞動力為優勢走出國門的中國制造已經度過其拋物線最高點,全球制造業從原來的低成本、低檔次,向高精技術的方向發展。面臨此種情況,中國企業,不論是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面臨嚴峻挑戰,企業走出去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對此,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保育鈞表示,中國喪失了原有優勢的原因是市場規模優勢減弱,低成本優勢正在消失,如果下一步還想靠出口支持經濟增長,唯一的辦法就是產業升級,專注產品并增添附加值。此時,作為傳統制造業代表簡一大理石瓷磚李志林對于“專注”有特殊的共鳴:建筑陶瓷這樣的傳統制造業,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由于簡一起步較晚,比規模我們沒有優勢,只有走個性化專業化的道路才能將自己長處發揮到極致。自2008年公司開創大理石瓷磚這一新品類后,將全部資源投入到這一品類的開發、推廣上,并將公司定位為“大理石瓷磚專家”,在市場上有效避開正面同行競爭,得以生存和發展;專注做大理石瓷磚這一個品類,力求做到極致,只有專注,才能頂住各種壓力和誘惑,做到心無旁騖,堅持產品創新,每年一代新產品,這也就是所談到的“匠人精神”吧。
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保育鈞
傳統代工向品牌競爭轉變
傳統制造業面臨新的市場變化,從過去大規模大批量的生產向小規模個性化的發展,過去的市場講究賣產品,現在的市場注重賣品牌。因此,越來越多的傳統代工企業開始掙脫“牢籠”,不甘愿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去賺取微薄的血汗錢,轉型做自己的品牌來為自己打工。但多年來,能成功完成這種轉型的企業并不多,而受挫乃至夭折的案例卻不少。保育鈞指出:代工不具備品牌力,品牌力需要強大的品質做保障。因此,若想將傳統代工成功向品牌轉型,“專注產品”仍然是第一要素。同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提到: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打造品牌尤為重要,以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僅僅是拿產品做買賣,沒有核心的競爭力,更沒有真正的品牌,必須堅持品牌建設,用品質做保障,用品牌來識別,品牌建設就像馬拉松需要長期堅持用心經營。
前總理朱镕基之子、前中金公司CEO、亞洲最具影響力商業領袖朱云來(左一)到場
李志林結合自身企業特點對此表示了贊同:要真正走向國際,不但要自主研發產品,還要在國際市場上建立了我們中國企業自己的品牌。因此,在塑造品牌的過程中,首先要專注于自己的產品,產品品質過硬才是最重要的;其次要對產品有精準的定位,像“簡一”找到了天然大理石與普通瓷磚的中間區域,獨創了兼顧大理石逼真效果與瓷磚優越性能的大理石瓷磚。此外,豐富的人才、適合的品牌故事、容易記憶的品牌標都是塑造一個品牌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國制造業企業家代表簡一大理石瓷磚董事長李志林
我國雖然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大而不強”。我們需要調整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目前總理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雖仍在進程中,但無論怎么發展技術是核心、品牌是根基的原則將不會改變。未來我們需要根據時代和經濟的發展,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專注產品技術,提升品牌實力,才能從制造大國逐步成為制造強國。
現場嘉賓及主持人合影
(實習編輯 孟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