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毛烏素沙漠,郭文貴的名聲是響當當,雖然只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干部,但是把畢生的心血都花費在沙漠治理上,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被群眾稱為敢叫沙漠變綠洲的沙漠克星。

今年56歲的郭文貴,是土生土長的內蒙漢子,高中畢業就回鄉當上村干部,看著祖祖輩輩的家園慢慢被黃沙侵蝕,郭文貴的心里暗暗作痛。于是,在發展耐寒農業作物的同時,郭文貴也開辟了一條治沙的綠色發展之路。
80年代初期,國家出臺政策鼓勵個人承包治理荒沙的政策。郭文貴便一馬當先,帶頭承包了2000畝荒沙治理的合同。郭文貴說,如果不治沙,我們生存之地也就慢慢消失,治沙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和子孫后代。郭文貴不光自己帶領全家治沙,還走家串戶號召大家一起加入。治理荒沙的第一年,郭文貴賣掉了自己的家畜,又向親朋好友借錢,湊齊了種植耐寒樹苗的款項,帶領全家老小8口人,在2000畝荒沙上植樹造林,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當年植物的成活率達到60%以上,這讓郭文貴看到了希望。
接下來的2年,郭文貴不屈不撓,不停補種,終于將承包的面積全部種上成活的綠色植物。90年代初期,郭文貴帶領當地群眾,采用學來的治沙方法,在4萬畝荒沙上搭設沙障20公里,使當年樹苗的成活率達到80%以上。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邊沙漠已經變成綠洲,種滿了各種成材的楊樹,沙柳等,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林木的價值也達到近千萬元。30多年來,郭文貴帶領群眾累計治理沙漠已經超過10萬畝,植被覆蓋均在90%以上,大造了一個沙漠綠洲。如今,郭文貴的村莊已經告別了被黃沙圍追堵截的日子,成為塞北的小江南,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營造了一條長百余里的綠色長城,給沙區人民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
如今,這個塞北小村莊已經在郭文貴的帶領下成為綠色示范村,不僅環境變美了,人均年收入也從20多年的不足300元,變成1萬多元,成為當地聞名的致富村。在這里,一望無際的戈壁荒灘上,一排排整齊的綠色樹木,迎風挺立。沙漠公路,寧靜筆直。全村均走上了綠色發展致富的道路,林木儲量逐年增長,耐旱經濟作物發展勢頭良好。
目前,村里正在大力發展耐旱珍貴藥材的種植,郭文貴說,如果成功的話,村民的人均收入又能翻一倍,對于未來,郭文貴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