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值此立春時節,想起小時背誦的散文,百年前朱自清先生寫下的字句如拂面春風,細細涌入心田。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也是新一年的開始。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除了鞭春、打春、祭祀芒神等習俗,古人在立春的飲食上有哪些講究?
有詩云:二日立春人七日,盤蔬餅餌逐時新。立春當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做成的料理,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例如吃春餅、春卷等,謂之“咬春”。
吃春餅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 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后發五臟之氣。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春餅。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卜,謂能去春困。卷春餅的菜稱為“和(huo)菜”,其中必有綠豆芽、粉絲、菠菜心、韭黃、雞蛋。
吃春卷: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卷的過渡類型。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后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后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至于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古人為什么要在立春時吃春餅和春卷呢?除了討喜祈福,是否還有一些祛病健體的深意?
中醫認為,春天自然界萬物復蘇,陽氣升發,易擾動人體肝膽、胃腸蓄積的內熱,出現春燥;加之北方地區春季干燥多風,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丟失,而且天氣變化反復無常,較難保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易使生理機能失調而致上火癥狀,導致口腔潰瘍、牙齦出血等病癥高發。
西醫也表示,在立春之初,氣溫還處于較低狀態,有些地區還常伴有大風天氣,人在呼吸時,牙齒會不時接觸到冷空氣,容易引起牙周炎、牙齦出血等口腔病癥。此外,人體口腔80%以上的面積由口腔黏膜覆蓋,口腔黏膜幾乎沒有角質層,十分脆弱。一旦被尖銳食物刺破或被菌群侵蝕就會導致口腔黏膜破損,產生口腔創口,引發紅腫、疼痛等不適。
由此可見,在沒有華素愈創牙膏的年代,古人們囿于條件限制,為了自身及家人健康著想,只好多吃韭菜、蘿卜、豆芽、菠菜等養陰潤燥清熱去火的食物,用來緩解上火癥狀。同時,還要多吃大蒜、洋蔥、芹菜等“味沖”食物,既可疏風散寒,又能殺菌消炎,保持口腔衛生,對預防各類身體疾病大有裨益。

華素愈創牙膏是什么?
眾所周知,華素制藥專注口腔領域不斷鉆研,非處方藥產品“華素片”是口腔潰瘍、慢性牙齦炎、牙周炎領域的第一西藥品牌,在縮短患者病程方面效果突出,上市20多年來,為數千萬的口腔疾病患者帶來了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作為我國首支專注促進創口愈合的牙膏,華素愈創牙膏擁有獨特的配方,專業的療效,可將寄居在受損的口腔黏膜、舌、齒或齒縫間的微生物和致病菌清除于口腔之外,有效加速創口愈合、抑制牙菌斑、減輕牙齦炎癥,緩解牙齒疼痛,治療口腔潰瘍。
于是,一家老小圍坐桌前,聽老人講著立春的習俗,吃著噴香的春餅,嚼著酥脆的春卷,飯后再用愈創牙膏護理牙齒。不禁感慨自己生活在當下這個年代,既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可以滋養我們的精神,又有高超的醫學技術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