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年三十到初七上班,這個年過到現在,你喝了多少酒?有沒有擔心酒喝太多會讓你昏昏欲睡,腦袋不清醒,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一個殘酷的現實是:36歲宿醉一場的結果,跟22歲可不一樣。
所以,一旦在雜志上看到避免喝醉的方法,我們總會看個究竟,是不是真的可以有種方法,可以讓我們多喝不醉?
一位叫吉姆科赫(Jim Koch)的歪果仁的工作就是喝酒,為了保證自己不醉酒,頭腦時刻保持清醒,科赫有一個秘訣:每次喝一品脫的啤酒前,先吃下一勺酵母喝加上一點點食物——通常是酸奶。
聽起來似乎很起作用。于是有國外科學家用科赫的方法測驗普通人,實驗對象為3名中年人:一名37歲、重125磅的女性;一名35歲、重152磅的男性;一名34歲、重125磅的女性。
這項研究分為三組:
第一組:兩瓶啤酒;第二組:兩瓶啤酒加上科赫所說的酵母加酸奶方法;第三組:兩瓶啤酒加450g的水。
在每項測試之前,被實驗對象都會空出8小時,這樣就可以確保是空腹狀態,腹中沒有食物來干擾試驗結果。每一輪,實驗對象都飲用2杯340g的啤酒。兩杯酒的酒精濃度都在6度到7度之間,啤酒份量也與平常的份量一致。
結論非常清楚:酸奶加酵母并不能夠有效降低酒精的吸收——在喝酒前以及喝酒期間大量喝水,其效果要比酵母加酸奶更好。
看來國內酒桌上流傳“吃酵素或者喝酸奶”解酒的方法,大多是自我安慰,并不科學。
那科學解酒的方法到底應該是怎樣?
首先看看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原理:除少量乙醇會被呼吸及體液代謝出體外,超過90%的乙醇會進入到血液中,并在肝臟完成最重要的代謝工作。肝臟分泌的乙醇脫氫酶可以對乙醇進行分解,生成乙醛(對人體造成巨大傷害);分泌的乙醛脫氫酶可以對乙醛進行分解,生成乙酸;乙酸將自主分解成為脂肪、二氧化碳和水。
亞洲人體內普遍缺乏乙醛脫氫酶導致酒精代謝障礙,容易出現酒后臉紅等乙醛中毒癥狀,這也是所謂“酒量”偏低的根本原因。
不同于中國人尋求濃茶、蜂蜜水、酸奶等并無科學依據的方法解酒,嗜好燒酒的韓國人很早就將目光轉移到提高人體肝臟內乙醛脫氫酶活性的方法上,科學的實現人體解酒問題——如今在韓國大受歡迎的各類解酒功能飲料便是最好的證明。
例如韓國最有效的解酒功能飲料——九暢,便是通過加強肝臟分泌的乙醛脫氫酶活力,實現酒精分解的加速,以及肝臟的全面保護。其萃取韓國本土12種純植物精華,不添加蔗糖,無副作用,糖尿病患者也可食用。經中韓兩國聯合認定,九暢植物混合飲料能夠有效緩解宿醉帶來的一系列不適反應,同時對肝臟進行長期養護。
所以,如何才能喝不醉?與其灌一大杯發揮不了什么作用的酸奶、濃茶,倒不如常備一瓶九暢解酒功能飲料來的靠譜——因為早在2006年,駐韓美軍便指定九暢作為士兵解酒功能飲料來杜絕美軍在韓頻發的醉酒犯罪案件。

